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的临床特征
2015-10-25杨明宇
杨明宇
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的临床特征
杨明宇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4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测定患者的肺通气功能以及支气管可逆性情况,并诱导痰细胞进行分类以及计数。结果 女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类型:重症患者10例(23.8%),急性加重24例(57.1%);BMI 17.5~32.1 kg/m2,平均(23.9±2.0)kg/m2,其中<18.5 kg/m22例(4.8%),18.5~25.0 kg/m216例(38.1%),25.0~30 kg/m221例(50.0%),≥30 kg/m23例(7.1%);所有患者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第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均<70%,可逆程度(11.7±1.2)%;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其余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多见于女性、重症以及急性加重患者,发病年龄多大于12岁,但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发生机制复杂多样。
中性粒细胞;哮喘;临床特征
哮喘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炎性疾病,既往研究认为,以嗜酸性粒细胞感染、浸润为主的哮喘性慢性气道炎症是哮喘的主要特征之一[1]。近年来,随着临床对哮喘气道炎症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发现,在重症哮喘以及哮喘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气道中,还存在明显的中性粒细胞浸润现象,认为中性粒细胞在哮喘慢性气道炎症病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本研究就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42例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经诱导痰细胞学检查中性粒细胞比例均达61%以上。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3]中关于哮喘的诊断标准,均具有3个月以上典型哮喘病史,且为非急性加重期,经支气管舒张试验或激发试验均呈阳性,经支气管舒张剂治疗有效;排除合并恶性肿瘤、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以及妊娠期患者。
1.2研究方法
1.2.1一般资料收集 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体重指数(BMI)、吸烟情况]、家族史、合并症以及临床治疗情况等。
1.2.2肺功能检测 采用美国Sen-sormedic-6200 Autobox DL 型体积描记仪常规测定患者的肺通气功能以及支气管可逆性情况。检查前嘱患者休息15 min,再进行肺通气功能测定。指导患者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400 μg,安静休息15 min后,测定用药后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变化。
1.2.3诱导痰细胞分类 所有患者均给予3%高渗氯化钠注射液雾化吸入,3~5 min后采集患者的深咳无唾液痰液。将采集的痰液标本置于离心管中,加入4倍痰液体积的0.1%二硫苏糖醇(DTT),置于37℃条件下孵育30 min,以2000 r/min转速离心10 min。采集少许上清液重悬细胞进行涂片,以甲醇进行固定10 min,再以瑞士-吉姆萨混合染色10 min。将涂片置于光镜下,采用400个非鳞状细胞进行分类计数。以鳞状上皮细胞计数<20%表示标本合格,对标本细胞进行分类计数,分为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比正常值为50%~70%。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①年龄性别:42例患者中,男13例(31.0%),女29例(69.0%),女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8~82岁,平均(41±10)岁,其中<12岁9例,12~39岁26例,≥40岁7例。②哮喘类型:重症10例(23.8%),急性加重24例(57.1%)。③BMI:BMI 17.5~32.1 kg/m2,平均(23.9±2.0)kg/m2,其中<18.5kg/m22例(4.8%),18.5~25.0 kg/m216例(38.1%),25.0~30.0 kg/m221例(50.0%),>30.0 kg/m23例(7.1%)。④合并症:过敏性鼻炎或鼻窦炎或慢性鼻炎8例,鼻息肉1例,胃食管反流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例,肺炎3例,肺结核2例,高血压3例,糖尿病1例,库欣综合征1例(2.4%)。⑤吸烟与家族史:吸烟史10例(23.8%),家族史13例(31.0%)。⑥治疗情况:住院治疗17例(40.5%),门诊治疗25例(59.5%);口服激素治疗7例(16.7%),规律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14例(33.3%)。
2.2肺功能检查结果 42例患者中,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 pred)<60%者24例,占57.1%(24/42),FVC% pred 60%~80%者12例,占28.6%(12/42),FVC% pred>80%者6例,占14.3%(6/42)。所有患者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第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均<70%,可逆程度(11.7±1.2)%;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前后患者的FEV1、FVC、FVC(%)Pred、FEV1/FV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前后42例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s)
表1 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前后42例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s)
时间 FEV1(L)FVC(L)FVC%pred(%) FEV1/FVC吸入前1.9±0.82.8±0.961±5 52±11吸入后2.0±0.93.1±0.961±5 52±10
2.3诱导痰细胞分类以及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比例(2.4±2.4)%,中性粒细胞(76±10)%,淋巴细胞(20±8)%,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其余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5例患者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3%)。
3 讨论
哮喘根据气道炎症类型不同,可分为嗜酸性粒细胞型、寡细胞型、中性粒细胞型以及混合细胞型(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性哮喘的发病率仅次于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其高发性以及难治性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4]。
关于中性粒细胞性哮喘的致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确,既往认为与呼吸道感染以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导致中性粒细胞水平升高有关。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吸烟、肥胖以及空气污染等多种因素均易引起中性粒细胞浸润气道而发病[2]。本研究中23.8%患者具有吸烟史,14.3%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李志伟等[5]报道接近,均认为吸烟可能是诱发哮喘患者气道中性粒细胞水平升高的原因之一。临床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性哮喘的发生与肥胖密切相关,约51%患者的BMI在30 kg/m2以上[4]。本研究中50.0%的患者BMI在25.0~30.0 kg/m2,7.1%≥30 kg/m2,证实大部分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存在BMI偏高现象。肺功能测试显示,57.1%患者FVC% pred<60%,仅14.3%>80%,可逆性平均可逆程度为(11.7±1.2)%,提示大部分患者存在严重的肺功能损伤,可逆性较差,病情较为严重。在吸入沙丁胺醇后仍无法实现完全可逆,这一表现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比较相似,临床诊断鉴别难度较大。42例患者中,23.8%为重症,57.1%为急性加重,且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患者,与既往报道的中性粒细胞水平增多见于女性、重症哮喘患者基本一致[6]。此外,研究中16.7%患者口服激素治疗,33.3%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不排除使用激素导致中性粒细胞水平升高的可能,但也不能完全解释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升高的原因。
综述所述,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多见于女性、重症以及急性加重患者,发病年龄多大于12岁,但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发生机制复杂多样,深入研究中性粒细胞性炎症在哮喘中的作用及机制,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提高哮喘控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夏维,任振义.中性粒细胞性哮喘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12,41(1):173-175,184.
[2] 王新新,薄建萍.中性粒细胞性哮喘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华哮喘杂志(电子版),2012,6(4):270-273.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3):177-185.
[4] 李海银,朱黎明,戴爱国,等.豚鼠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模型的建立[J].中华哮喘杂志(电子版),2012,6(4):245-249.
[5] 李志伟,陈华萍,马千里,等.不同气道炎症表型哮喘278例的临床特征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35(8):801-804.
[6] 王彦,王斌,陈华萍,等.中性粒细胞性哮喘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1,10(4):317-320.
R562.2+5
A
1673-5846(2015)12-0081-03
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辽宁本溪 1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