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诊开颅手术的麻醉与脑保护59例

2015-10-25韩佩青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黑龙江牡丹江157013

关键词:开颅监护血肿

韩佩青(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3)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诊开颅手术的麻醉与脑保护59例

韩佩青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3)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急诊开颅手术麻醉与脑保护中应用颅内压监测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幕上HICH急诊开颅手术患者5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9例与观察组30例。对照组为非颅内压监测组;观察组为颅内压监测组;比较两组ICU监护时间、脱水剂应用及预后。结果 观察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CU监护时间及脱水剂使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于HICH患者进行急诊开颅手术麻醉与脑保护中应用颅内压监测可及时、准确反映患者颅内压情况,从而可更好地改善患者预后。

高血压;开颅手术;麻醉;颅内压监测;脑出血

临床上,HICH具有较高致残率及致死率,患者常因脑水肿及血肿而导致其颅内压改变,因此一般采用手术或脱水剂治疗,然治疗过程中及时掌握其颅内压变化是治疗关键。颅内压增高引起脑血流量减少,脑灌注压下降,引起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本次为探讨颅内压应用于HICH急诊开颅手术中疗效,特选择我院所收治患者实施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幕上HICH急诊开颅手术患者5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9例与观察组30例。患者存在明确高血压疾病史,经颅内CT等确诊。排除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外伤等所致脑出血。患者均于24 h内入院。其中,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1~64岁,平均年龄(56.5±2.5)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脑出血16例,丘脑出血14例;血肿量22~68 mL,平均血肿量(45.6±7.4) mL。对照组,男17例,女12例;年龄40~63岁,平均年龄(55.5±3.0)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脑出血18例,丘脑出血11例;血肿量21~67 mL,平均血肿量(46.0±7.1) mL。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为颅内压监测组;术中血肿腔内置入颅内压监测探头,术后采用配套强生公司生产的Codman颅内压监测仪动态监测颅内压,当 ICP>20 mmHg时,20%甘露醇125 mL /次,静脉滴注。

对照组术后使用20%甘露醇125 mL 静脉滴注,每8 h 1次,使用14 天。术后24 h(24 h内)、96 h、1周复查头颅CT。根据检测数值用脱水剂,颅内压<180 mmH2O者不使用脱水剂。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ICU监护时间、脱水剂应用及预后。患病后3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良好(良好、轻残),差(重残、植物人状态、死亡)[1]。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CU监护时间及脱水剂使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两组均无脱水过度情况发生。

表1 两组患者预后及ICU监护时间及脱水剂使用时间情况比较

3 讨 论

HICH患者因血肿占位、继发性损害等原因而导致其颅内压升高,如颅内压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则可能会导致其脑功能出现不可逆性损害,甚至死亡[2]。随着现代神经外科监护技术的发展,颅内压监测已成为急性颅脑疾病临床研究的一个重要指标[3]。颅内压监测是将微型压力传感器探头置于颅腔内,传感器一端与颅内压检测仪连接,将颅内压的动态变化转化为电信号,它能及时、准确地分析患者颅内压的变化,对判断颅内是否有新发出血、脑水肿的发展情况具有重要意义[4]。当患者颅内压出现轻、中度增高时,患者神志和生命体征等均未明显变化,此时通过监测颅内压则可及早发现,从而为临床及时处理提供参考。

目前,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缘对于脑损伤后ICP改变的共识是:ICP的增高明显早于意识及生命体征变化[5]。术后控制血压可有效避免患者再次发生出血或继发性损伤,然术后脑水肿是导致患者颅内压升高的主要因素。因此术后一般使用甘露醇脱水以降低其颅内压,但大量使用甘露醇则会导致患者发生肾功能损伤及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然通过监测患者颅内压可有效排除发热等因素影响,从而为临床准确用药提供参考,同时还可避免患者过度脱水,或避免因脱水不足而导致发生颅内压增高。患者于术后需监护较长时间,然于监护室中,不但需监测患者血压,保持其呼吸道通畅,还需监测其颅内压,并及时处理。颅内压监测一般观察患者瞳孔等变化,经本次研究发现,通过实施颅内压监测,患者监护时间明显缩短,由此而说明实施颅内压监测可为临床提供较为准确、客观的数据,从而为临床准确治疗提供参考。此外,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说明实施颅内压监测可有效反应患者病情,为临床及时处理提供重要依据,有效地解决患者存在的问题,及时改善其预后。

总之,实施颅内压监测有利于临床及早发现患者颅内压变化,使ICP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出来,从而为临床及时处理提供参考,最终有效地改善患者预后。

[1]李 想,陈新生.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3,17(5)∶825-827.

[2]史忠岚,袁绍纪,李 博,等.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评价[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4,13(3)∶252-254.

[3]黄军华,王焕明,胡 飞.颅内压监测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研究,2014,27(11)∶1355-1356.

[4]彭四维,邱炳辉,曾 浩,等.钻孔引流联合颅内压监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4,19(10)∶457-458.

[5]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协会.中国神经创伤委员会.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专家共识.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27∶1073-1074.

本文编辑:徐 陌

R743.34

B

ISSN.2095-6681.2015.035.116.02

猜你喜欢

开颅监护血肿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12例的临床体会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比较分析
儿童监护机器人设计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