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
2015-10-24杨朝猛
杨朝猛
【摘 要】《品德与社会》学科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些情况,本文提出了改变现状的一些教学方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可是,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了这一教学的总目标。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在教学上存在着一定的迷惑。我现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
一、认识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
由于农村小学学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品德与社会》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兼任。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强,大多是以教师的工作量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造成了《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因此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二)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新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介绍一幅幅图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教师为了简单操作,把《品德与社会》课把当成过去的政治课,满堂空洞的说教,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也没有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没有通过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社会事件”、“现实生活主题”或者“社会生活场景”与儿童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农村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许多适用于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一般很少使用。还有农村小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面临困难。
二、有效应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法
(一)从学校实际出发,就地取材,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我的祖国多辽阔》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与其它省市比比面积大小, 再用课件展示东、西、南、北不同地方同一季节的气候特征,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方法来了解我国领土疆域之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也浓,再回到课堂上进行总结,学生抢着发言,课堂活跃,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教师又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展示给学生,师生互补,提高课堂实效,结果明显。
(二)从生活实际中取样,让学生感知自然,提高学习兴趣
如在教《花草树木点头笑》一课时,事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认识哪些植物,询问家长它们有什么作用,再组织学生展开对“花草树木本领大”的讨论。这样学生就掌握了所学知识。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对学生进行农村科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培养他们从小爱农村、爱家乡、爱自然,树立建设家乡的思想意识。
(三)从学生自身中寻找教学资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学校教学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寻找学生自身资源充实教学,体现学生主体,达到丰富教学资源,为教学务之目的。如在教学《拥有好心情》一课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讲出自己的烦心事,说说自己当时是怎样处理的,讨论“怎样才能走出烦恼的困扰”,教师要对学生给予指点,有的学生找不到可倾述的对象又不敢跟老师、家长说,教师可指引方法如:写信、记日记等来转移烦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对生活的态度。学生之间互谈心事,互吐心声,谈感受、出主意、减痛苦、树信心。心结一解开,脸上的笑容也回来了,对学习也有促进作用。
三、以教材为主体,从实践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它综合了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门学科知识,但这些知识又贯穿着大量社会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我们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首先是坚持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其次是以教材中的内容为主线,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去实践,获取第一手资料,第三是教师结合教材知识点与学生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价,以期达到教学之目的。如在教学《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一课时,一是要求学生读课文,了解世界各地都有我国的同胞,世界各国都设有“中国城”,他们在节假日或举行什么活动时都会相约到中国城庆贺;二是通过海外华人的故事,了解他们在异国他乡的艰辛与心系祖国的热忱,如:对国内贫困生的资助,地震灾区的援助等等。三是通过一些实际事例让学生知道今天的许多海外学子为祖国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如钱学森事迹等。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信念。
四、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明确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相关的材料。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需要课前准备的材料当然也不同,而作为对教学内容的提前介入,学生更是无法判断要去准备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将派什么用场,因此我要根据教材的教学需要,对学生讲清楚课前准备材料的内容和用途,以便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材料。如我在教《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课前就要求学生去搜集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轰炸、洗劫家乡的史实材料,并告诉学生可以是图片、文字材料、录音,也可以是自己访问的记录,但人人都要有发言交流的内容。这样的要求,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学生也容易接受,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只要坚持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课内外结合,使《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严格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手段,必将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
【参考文献】
[1]赵志华.浅谈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03期
[2]曹晓建.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下),2013年04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