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兴趣培养策略探究

2015-10-24张兴洪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7期
关键词:学生兴趣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张兴洪

【摘 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小学数学要根据学科的特点,以教学环节出发,从多方位创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成效。本文首先分析了激发学生兴趣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接着从注重教学语言应用、营造快乐的课堂氛围等方面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兴趣;培养策略

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 数学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个重要科目,在数学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但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还能充分考查学生的思维和内在情意,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时候得到快乐的体验,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激发学生兴趣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1.提高数学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配合老师学习数学方面的知识,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这门课程的魅力所在和实际价值,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2.把兴趣转为持久的情感态度。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对于数学方面的学习兴趣,而且这种学习兴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那些对于数学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所倾注的感情的活动。要学好数学,一个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对待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这点在数学学习中显得非常重要。在小学课程中,小学数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其教学的任务不但是为了传授数学方面的知识,还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智力,属于培养创造性的教育。因此,要在数学教学中以活泼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把这种兴趣逐渐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二、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1.注重教学语言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数学教学语言的运用,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情趣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语言是老师跟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桥梁,如果数学语言过于成人化和专业化,就会使得小学生产生一种距离感,让数学变成毫无趣味可言的说教活动。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不破坏知识科学性的基础上,运用生活化的数学语言来感染学生,给小学数学课堂增添一抹灵动。比如,在“被减数中间有0连续退位”这个环节的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十位上的“0”比作一个穷光蛋,但是这个穷光蛋心眼又比较好,再借来10个的时候自己用9个,把其中1个给个位数,这就形象地说明了“连续退位”的原理,让学生在非常生动的比喻中记住了知识点,还提高了学习兴趣。

2.营造快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小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力量,也是一个人成才的催化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他们创造一个富有童趣的课堂教学氛围,点燃小学生的热情,满足小学生“想学习”的情感需要,这样在学习中就能产生快乐的情感,时间一长,数学学习就变得快乐起来。比如,在学习“循环小数”这个环节的时候,可以先用多媒体给学生放一段我国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自然风光的录像,让同学生从四个季节的周而复始的变化来理解“循环”这个词语的含义,之后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让学生们一起思考:“类似于四季循环的例子,你还能举出一些吗?”学生们开始积极发言,有的说每周七天是循环的,有的说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是循环的等等,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观察在学到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循环的现象,让学生试着计算“4÷3”,从而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具体含义,在快乐的氛围中帮助学生建立了良好的数学意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再比如,在学习“分一分”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上一颗比较大的桃子树的图片,旁边再贴上几个小猴子,在其中引入小猴子“可可”的形象,创设“小猴子分桃子”、“帮助可可解决问题”或者是“闯三关”的情景,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营造快乐的氛围,引导每个小学生都参与进来,为可可出谋划策,激发了他们的思维,提高了数学教学成效。

3.在活动中体验探索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对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作出精心的安排,给学生提供相对丰富的活动材料,并给学生预留充分的活动时间,注意学生的参与兴趣,在活动方式上给予指导,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这样就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特定的思维模式,逐步实现自主探究学习,体验探索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能相应地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4.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让理论跟实践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与现实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能强化实践经验的积累。事实上,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体现在课堂上,还要延伸到课外,开展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实践活动,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应用价值。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意识。通过一些专项知识的实践,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找出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5.让学生互相交流,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数学学习要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学会举一反三,进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小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6.开展有针对性的评价,培养学学习兴趣。有针对性的评价是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关注,在评价过程中,学生是被评价者,在接受评价的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可以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自身的长处和不足,提高数学教学成效。

综上所述, 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适应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重视相关知识的进修,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在授课过程中积极把握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保驾护航。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生兴趣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