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察探究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2015-10-24陈渝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7期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观察小组合作学习

陈渝

【摘 要】观察探究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形式,它通过组建探究小组、创建情景、明确探究问题、指导观察探究、组织交流、评价激励等六个环节开展观察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观察探究;观察;小组合作学习

观察探究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形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图片、实物、影像、实验等直观事物,解决问题或发现问题的一种探究学习方式。它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观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观察探究学习。

一、组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观察探究的主要组织形式,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在进行观察探究学习前,教师要帮助学生组建人数合理(5-6人)、优化组合(组内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工明确(组内有不同角色)的合作学习小组。

二、创设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都有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在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探究活动时,充分利用这些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兴趣成为学生参与学习探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动力。创设情景的方式是多样的,如图片、新闻、事例、影象、实验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加以选择。例如在学习《节肢动物——昆虫类》一节时,教师播放一段《昆虫世界》的影片剪辑,展示形形色色的昆虫,把学生带入美妙的昆虫世界,激发他们想进一步了解昆虫的学习探究欲望。

三、呈现对象,明确探究问题

科学家波普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知识,去实验,去观察。”所以可以说,探究始于问题,并以进一步的问题为转折。问题为探究提供了不竭的原动力,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为摆脱问题困扰的心理愿望,才使探究得以不断地向前推进。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教师应及时、准确地向学生呈现观察对象,明确要探究的问题。观察的对象主要是图片、实物(标本)、影像、实验等直观事物。例如,在学习《节肢动物——昆虫类》一节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组昆虫标本:天牛、蝴蝶、螳螂、蝗虫、蝇、蚂蚁等,同时提出了要观察探究的内容(略)及思考的问题: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表中的项目清晰的表明了学生要观察探究的内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新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探究实验,针对这些实验,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日常经验中提出探究性问题。②鼓励学生在假设的基础上设计探究方案,③教师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例如,在学习《探究影响鼠妇的生活环境》时,作为初一学生,从未接触过正规探究,学生难以入手。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自己搜集鼠妇,并说出其生活环境,由此引出问题并作出假设,试验的关键是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计划实施。为了提高实验效果,我没有限制学生严格按课本设计和实施,而是让他们独立设计方案,让每个小组汇报他们的方案和操作。通过这种合作与探究,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指导观察,引导协作探究

学生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只能接受到抽象的生物学理论。提醒学生要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发展变化及产生的生物学现象,把这些现象与平讲所学到的生物学理论紧密联系起来,解释生物现象的发生原因,发生机理,这样可以锻炼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例如,在秋冬季节时,校园里、操场上落叶满地,于是乘机问学生:为什么到秋天大部分的树叶会逐渐变黄、脱落。这是最常见的生物现象,引导学生从叶绿素、温度等各方面去考虑、分析,最终得出正确的解释。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只有正确的指导,才能够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培养出较强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观察探究分两步:①学生动手观察前,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观察的一般方法、步骤、工具的使用,以及注意事项。但具体的技能则必须在实践中掌握。例如上面提到的观察昆虫,由于昆虫标本有的是浸制的(如蝗虫)、有的不卫生(如蝇),因此要提醒学生观察时要用工具(镊子)、不要直接用手拿昆虫、观察完成后应洗手等常识。②学生动手观察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指导和纠正观察探究中的差错,使学生在观察中有重点、有比较、有分析、有推理,逐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促进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辅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好观察记录,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观察探究提倡的是合作学习,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各探究小组的成员相互协作:观察、讨论、记录等,共同完成探究问题。

五、组织交流,激励学生质疑

交流是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生观察探究效果的重要手段。经过学生的认真观察、积极探究,学生获得观察探究结果后,他们会有一种成功感和成就感,会有一种表现和展示的欲望。在交流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发现各组之间的差异和存在的不足; 同时在讨论交流中会诱发学生发现新的问题, 为进一步探究提供了课题。例如《节肢动物——昆虫类》一节中,通过观察探究,学生发现这些昆虫在触角、复眼、足的数量和身体的分部上是相同的。 而身体大小各不一样; 同时学生还发现蝇的翅只有一对,蚂蚁没有翅,而其他昆虫都有两对。这样学生在探究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提供了课题。通过进一步观察探究讨论和老师的解释,学生终于明白了蝇一对翅、蚂蚁没翅的原因。然后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就能比较准确的归纳出昆虫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六、合理评价,激励探究学习

合理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一种肯定和赞赏,更是对学生的鼓励。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更积极的投入到探究性学习中去。对学生观察探究学习的评价可以是学生评价,也可以是教师评价。但我认为应以教师评价为主,在学生心里,他们在乎同学的认同,更在乎教师的认可,因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权威。因此当学生通过努力得到结果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辛勤劳动给予一定的评价。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对每一位或每一组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给一个参考性的评价,以鼓励为主,从而激励他们再次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坦2003-02-12

[2]《生物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究》. 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实验学校.邵川英endprint

猜你喜欢

探究性学习观察小组合作学习
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策略的培养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