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巧用语文趣学数学知识

2015-10-24刘洪梅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7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数学知识语文

刘洪梅

【摘 要】在所有的基础教育学科中,语文学科无疑是一门包罗万象而颇受学生钟爱的学科,其间不乏有趣的数学知识。本文探讨了如何将这些趣味横生的语文要素有机地融入数学教学过程中,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绩。

【关键词】基础教育;语文;趣学;数学知识

语文学科因为时间横贯古今、空间跨越中外、内容包罗万象、文本生动形象而颇受绝大部分学生的钟爱。其中的成语、谚语、神话、寓言、民间故事等语文知识,不乏有趣的数学知识。将这些趣味横生的语文知识有机地融入数学教学中,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成绩。

一、巧用“谜语”趣记“数学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科·达勒维耶;

“榜样具有良好的感染力。”——塞·约翰逊;

“启事在教诲,成事在榜样。”——法国。

每一个取得伟大成就的数学家都有着非凡的经历和耀眼的光环。采用灵活机动的方式讲述数学家的有趣故事,无疑可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树立起一面面不朽的数学丰碑,使之成为激励孩子爱上数学、学好数学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除了观看人物传记、倾听人物故事、观看人物纪录片等形式外,我们还可以运用语文知识中的猜谜语的方式趣记数学家的姓名。

谜语主要指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谜语源自中国古代民间,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它是古人集体智慧创造的文化产物,是一项有趣的益智游戏。用猜谜语的方式记忆数学家的名字,将使之变得生动有趣、场面火爆。例如:

爷爷参加赛跑(祖冲之);

抬头一笑(杨乐,谐音“扬乐”);

虎丘游春(苏步青,虎丘市在江苏,游春即春游踏青);

故园风光雨中新(陈景润,“故”,“陈旧”意;风光,风景;雨中新,故园经雨浸润而清新);

看脸像个文学家、看脚像个音乐家,全身一看是个数学家(歌德巴赫,歌德是德国文学家;巴赫是德国音乐家;哥德巴赫是德国数学家)。

……

二、巧用“成语”趣学“数”的知识

成语是我国汉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

汉语中四个字的成语特别多,其中嵌进数字的又占相当高的比例。在上数学课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含有数字的成语,来生动形象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数”的相关知识。

(一)巧用“成语”掌握“分数、百分数”的知识。一部分成语嵌有两个数字,而这两个数字之间恰恰体现了分数或百分数的知识。这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用作游戏的形式,将之转换成分数或百分数,从而形象地掌握分数和百分数的知识。例如:一分为二(1/2)、一刀两断(1/2)、十室九空(9/10或1/10)、百发百中(100/100)、百里挑一(1/100)……

(二)巧用“成语”掌握“倍数”的知识。同样地,我们也可以用游戏的形式,将成语中的数字转换成倍数,从而形象地掌握倍数的知识。例如:事半功倍(4倍)、百计千方(10倍)、一呼百应(100倍)、一本万利(10000倍)……

(三)巧用“成语”掌握“奇数、偶数”的知识。同理,通过汉字转数字的游戏,可以让学生形象掌握有关奇数和偶数的知识。

1.成语中的数字,有的全是奇数。例如:一波三折(1和3是奇数)、三智五猜(3和5是奇数)、七窍玲珑(7是奇数)、三教九流(3和9是奇数)、九牛一毛(9和1是奇数)、不管三七二十一(21是奇数);

2.成语中的数字,有的全是偶数。例如:两小无猜(2是偶数)、四海一家(4是偶数)、 六畜兴旺(6是偶数)、八面威风(8是偶数)、十年寒窗(10是偶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36是偶数);

3.成语中的数字,有的是奇数、偶数相间。例如:一差二错(1是奇数、2是偶数)、三心二意(3是奇数、2是偶数)、朝三暮四(3是奇数、4是偶数)、五颜六色(5是奇数、6是偶数)、七上八下(7是奇数、8是偶数)、九流十家(9是奇数、10是偶数)……

三、巧用“顺口溜”熟记数学“解题方法”

顺口溜是指“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句子长短不齐,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易于上口,悦耳响亮,好念好记,且幽默诙谐,生动形象。

在数学学习中引进顺口溜,甚至鼓励学生和老师一起编制顺口溜、背诵顺口溜,可以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述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快速牢记住有关数学解题方法。

例如:关于“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的顺口溜:“同号两数来相加,绝对值加不变号。异号相加大减小,大数决定和符号。互为相反数求和,结果是零需记好。”

又如:关于“代入”的顺口溜:“挖去字母换上数(式),数字、字母都保留;换上分数或负数,给它带上小括弧,原括弧内出(现)括弧,逐级向下变括弧(小-中-大)。”

再如,关于“对称点的坐标”的顺口溜:“对称点坐标要记牢,相反数位置莫混淆,x轴对称y相反,y轴对称,x前面添负号;远点对称最好记,横纵坐标变符号。”

四、巧用“诗歌”趣解“方程式”

例如,清代徐子云有一首诗云:“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尽不差争。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这是一道代数题,我们可以将之作为解方程式的练习题来引入数学课堂。根据题意,设吃饭用的碗为x,吃羹用的碗为y,其方程式为:x+y=364;3x=4y,解方程式得出x=208,y=156,寺内的和尚共有208×3=624(人)或156×4=624(人)。

五、巧用“民间故事”趣练“乘方”

例如在《阿凡提的故事》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阿凡提来到一个集市,正好遇见一个高利贷者在叫喊,“放金币喽!放金币喽!我的金币可是个宝,只要你把它埋在地里一天一夜,就会变成1000金币。”“我借一个金币!”阿凡提决心惩罚这个愚弄百姓、贪得无厌的家伙,为民除害。“那你每天得还我1000个金币。”“好,一言为定。我将连续15天借金币,第1天借1个金币,以后每天都是前一天的2倍。15天以后我还给你金币,如果这15天之内,你后悔了,那么我结的金币就不能还给你了。”高利贷者一算计,立即眉开眼笑,一口答应。不到15天,这个贪得无厌的高利贷者破产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原来阿凡提充分运用了乘方的知识,即阿凡提15天向高利贷者借的金币一共是:215=32768(个)。这么多的金币,难怪高利贷者拿不出来,只好宣布破产。退一步说,哪怕高利贷者能在15天中贷给阿凡提如此多的金币,阿凡提15天后也能净赚(或高利贷者要白送阿凡提)金币:215-1000×15=17768(个)。

综上所述,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只要养成处处留心生活的习惯,学会打破事物壁垒,养成跨界思维模式,时常注意观察和了解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我们就能够从其它的学科中汲取教学的养料,让一堂堂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变得逸趣横生、精彩无限的。

【参考文献】

[1]名人警句大全.榜样.中华励志网

[2]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第6版

[3]陈旭.古诗文中的数字.今日中学生2003年第13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数学知识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