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实施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2015-10-24孙秀国
孙秀国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即把全班学生按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由学生自由组合或由教师安排组织成若干个小组,共同研究和探讨教师设计的问题或是学生自己遇到的问题,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点拨或指导。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数学教学;方法指导
作为合作学习的主体——小组合作探究,它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已逐渐被广泛运用。很多学校也正在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但现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大多是形式大于实效,课堂气氛表面上很活跃,但这些小组活动并没有进入实质性地对问题、实验进行探究,而是形式上的简单应答,活动的效果很差,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也只是流于形式,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地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期准备
1.教师首先是一个合作者。面对新课程,每一个数学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外,对教材的处理、分析和理解应该是全新的。面对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我们教师之间应该合作,我们教师应该真正地坐下来研究和设计教学方案。其次是互相听课、评课,取长补短。另外,教师还应多方面收集信息,利用网络做到资源共享。
2.科学合理的合作分工。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应该做到科学、合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要根据学生学习水平、性别、智力、性格的差别进行分组。为此,我对小组成员有以下两种搭配:(1)均衡搭配。我认为对于七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是优差生搭配,这样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每个小组的学习水平相对平衡,教师容易把握,在各个小组中,学习能力强的优等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给予他促进,可以将它们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增强了他们互帮互助的精神,改变了学生自私自利的风气,增强了小组的团队合作能力。(2)分层搭配。我认为这种分配方式比较适合九年级的学生,将班级成员按水平进行分层,数学水平较好的学生一组,较弱的学生一组。这样对于学习优秀生来说能够通过互相学习、交流和比较,促使他们更上一层楼;而对于后进生来说,在小组内不再是被帮助者,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能很好地保证他们对于基础课程的掌握。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注意点
1.注重合作学习的价值性。合作学习必须追求其教育价值,合作学习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
2.制定目标任务的明确性。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合作目标给学生,并安排学生完成一定量的合作任务。
3.问题的设置应生活化、有开放性、可合作性。为了使合作学习得以有效地开展,在设置问题时应注重问题的开放性和生活化,使学生乐于合作、便于合作。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不仅要当作一种学习方式,一种学习技能,还要把它纳入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来训练养成。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教就会,具有长期性,需要教师有耐心与恒心,同时还具有渐进性,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更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培养、训练。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指导呢?
1.向学生灌输“过程和结果都重要”的思想
在过去的传统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和学生只注重数学问题的结果和应用,忽视了获得结果的途径和过程。这样,学生虽然获得了数学知识,但不利于数学能力、数学思想的形成,学生很难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经历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学生获得了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定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数学问题的结果重要,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同样重要。
2.对不清楚任务及操作程序的小组进行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虽然合作前教师已经明确指出了合作的任务及操作程序,但在具体实施时可能有的小组仍然不够清楚,在操作程序上也会有些偏差,落实到个体上也可能不明确。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发现并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以保障各小组的合作学习都能正常进行。
3.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进行引导与帮助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是在非常开放、宽松的氛围下展开的,小组成员的思维都非常活跃,难免有的小组的讨论偏离主题或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此时,教师要介入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研讨。有时遇到复杂的问题可能一时谁都没有想法,谁都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表现出暂时的沉默。此时,教师有必要介入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这里需要注意,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要适可而止,还是要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自己。
4.对已经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表扬、点拨
由于个别小组合作学习进展得顺利,所以首先完成任务。此时,教师绝不能对他们不闻不问。如果对他们置之不理,一方面会导致学生探究活动表面化,不求甚解。另一方面,在丧失小组间竞争意识的同时会给合作学习的秩序产生影响。因为已经完成任务、无所事事的学生难免会产生影响其它小组的行为。所以,教师应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检查。如果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可以及时表扬,并引导他们整理小组的探究过程和结果,准备在全班交流。也可以提出深一层的探究要求,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5.对小组成员落实自身职责情况进行监督
小组合作学习的显著特点就是成员都有共同任务下的各自职责。如果哪个成员没有肩负起自身的职责或完成得不好,都要影响小组整体的合作效果。所以,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一定要督促小组成员各尽职责。比如,监督小组长是不是尽到了组织管理的责任。看记录员记录的是不是详实、是不是抓住了重点。掌握组员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发出的声音是不是适中。
6.对组内活动不协调的小组进行调控
由于学生个体已有基础、性格、情感、表达等因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小组活动时难免有些不协调现象。此时,如果教师能及时介入并根据具体情况,协调组内成员的关系,就可以保障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如果某个小组经常出现不和谐现象,就要考虑调换小组成员。
可见,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这种引导要是适时、适度,引在迷茫困惑之时,导在百思不解之处。
总之,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通过教师有效的学习和不断的指导来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从而加强合作交流的有效性。在长期的熏陶下,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