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兴趣测量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2015-10-24马刚段秀娟
马刚++段秀娟
摘 要 基于生涯发展和生涯认知发展模式理论,针对中职生心理困惑,论述职业兴趣测试应采取多元立体化方式。并根据职业发展趋势,探讨在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基础上,对测试项目类型和内容进行适当添加调整。利用网络平台,正视个性差异,有效提高测试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 职业兴趣;生涯发展;生涯认知发展;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170-02
兴趣是使个体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事物有兴趣时,会表现出思维活跃、感知敏锐、意志坚强。职业兴趣是一个人探究某种职业或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特殊个性倾向。由于兴趣爱好不同,人的职业兴趣也有很大的差异。有的人喜欢操作和具体的工作,有的人喜欢抽象和创新性的工作。职业兴趣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职生进行职业规划所必须测试的项目之一。
1 重视生涯发展阶段特点,关注学生心理困惑
职业生涯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金斯伯格从生涯发展角度审视人的职业行为,认为人的职业发展是从模糊的空想逐步走向成熟现实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空想阶段(11岁以前);尝试阶段(11~17岁);现实阶段(17岁至成人)。舒伯是研究生涯发展的重量级学者,主张生涯发展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舒伯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形态研究”的结果,参照布勒的分类,指出生涯发展包括生长、探索、建立、维持及衰退五个发展阶段和时期[1]。
依据以上理论,中职生应该处于职业生涯的尝试探索阶段,该阶段特征是对自我能力、角色及职业会进行一番探索,职业选择有较大弹性,但选择范围已趋于缩小。此间会考虑需要、兴趣及机会,做暂时的决定,并在幻想讨论、课业及实习中加以尝试。
以上的理论和研究是建立在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不一定能完全符合中国中职生实际,但基本的阶段和特点是大同小异。身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改革巨变环境下的中职生,有着独特的性格和心理,也有着独特的困惑和心理问题。从初中升入中专学校,成为一名中职生,是从天真烂漫的生活一下跨越到独自面对各种挑战的全新之地,有不适应和彷徨感在所难免。普遍存在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不满意目前的学习、生活状态,但自己也不清楚如何改变,向哪个方向改变;对自身特质和潜能了解不多,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更不甚明了,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学校的教师和辅导员平时主要忙于授课和解决日常事务,不可能深入到每位学生内心进行管理和辅导;而大部分中职生家长在了解学生职业兴趣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则是知之甚少,更谈不上能提供合理的指导。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方面,中职生基本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
2 针对生涯认知发展模式,采取多元立体化职业兴趣测试方式
克内菲尔坎姆和斯列皮兹将认知发展心理学上的发展阶段观念应用于生涯辅导中,提出了认知发展的生涯发展模式。他们认为,学生的生涯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是从最简单的层级逐步向复杂多元的层级推进。克内菲尔坎姆等人认为,生涯发展的过程会有一连串的质变现象,概况的说共有九项。这九个质变项所构成的生涯认知发展模式可分为四个时期、九个阶段,由此构成从简单的观点到复杂的、多元化的生涯观点[1]。
初中及以前的学生,几乎很少考虑将来的生活和职业,但步入中专阶段后,慢慢开始考虑将来的职业。学生自立能力较西方国家少年相对较低,对社会和职场接触不多,脑子里没有具体印象,当需要自己做出决定时,往往会不知所措。在这种状态下,进行职业兴趣测试,不可能得出切合学生实际并具有指导意义的结果。
根据生涯认知发展模式理论和学生的实际,要促进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生涯发展不同时期有个正确的认知,职业兴趣测试必须采取多次立体的方式。对于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即进行兴趣测试,结果不是太重要,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市场对职业的需求等。然后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职业规划讲座和专题实践活动,慢慢化解心理的困惑,将压力变为学习动力,并确定一定的奋斗目标,加强专业知识储备及非专业知识扩展。尤其是对于二、三年级的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咨询、社会实践、优秀毕业生成功经验介绍等形式,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强信心,两年期间至少再进行两次职业兴趣测试,“测试—辅导—测试”,采取多次立体的形式,达到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效果,帮助学生逐步准确把握自身的职业意向和职业潜能,充分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加强专业动手实践能力,加强针对职业需求的职业能力提升,如职业决策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心理调适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
3 依据职业发展趋势,调整职业兴趣测试项目类型和内容
当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正发生深刻变革,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主要特点,带来了职业结构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四大产业之间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一些传统的行业和职业消亡,新的职业不断涌现。职业活动的内涵和标准在不断更新变化,对从业者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了解这种变化,特别是关注新职业的动向与发展,对于中职生能否跟上时代步伐,获得求职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在职业生涯研究领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职业咨询与生涯研究具有重要影响,一直备受推崇。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职业结构与人才素质标准与Holland当年所处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Rounds和Tracey(1996)认为Holland的职业兴趣理论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少年学生适应性不是很好;Tracey和Rounds通过对中国大学生和中学生的研究,认为八分类模型比Holland的六边形模型更好地反映中国人的职业兴趣。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编写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2007年以后我国高校本科十年内新增专业284类。基于上述情况,原有的理论肯定不能完全涵盖当代中国人的职业兴趣偏好,运用已有的测评工具也很难对之做出准确的评估。为此,对职业兴趣测评项目的设计以及内容描述进行与时俱进的修订很有必要。endprint
Holland将职业兴趣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经营型和常规型,并将这六种职业兴趣类型按照R、I、A、S、E、C的顺序排列成六边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种类大幅度增加,有些职业兴趣倾向超出了这六种类型所涵盖的范围,在六种类型基础上适势增加类型能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
结合Jackson(1977)的JVIS(Jackson Vocational Interest Survey,杰克逊职业兴趣调查表)和我国戴翕昀、张厚粲等学者的研究,应该增加三类职业兴趣类型:综艺选秀类节目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有才艺你就来”,让很多草根选手一夜走红,势必会影响中职生的职业倾向,很多学生很小就报名参加舞蹈、乐器等学习班,热衷于展示才艺,希望自己成为关注的焦点,这就是“展示型”;徒步探险、野外骑行、漂流等项目深受人们喜爱,以探险为主题的乐园逐步多起来,探险类体育节目广受欢迎,热衷于冒险性娱乐活动的人群大量涌现,这就是“冒险型”;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生态环境遭到较严重破坏,这促使人们日益重视环境保护,人们接近大自然喜爱大自然的偏好不断增强,这就是“自然型”或者“生态型”[2]。
Holland原有兴趣量表中,有些表述也需要调整。比如:在R型(现实型活动)“你喜欢驾驶卡车或拖拉机吗”,以我国当前情况,应调整为“是否喜欢驾驶汽车”;在C型(常规型能力)“你是否能够熟练地使用中文打字机”,中文打字机难觅芳踪,现在都被计算机取代了。
4 搭建网络平台,尊重个性差异,提高测评效果和效率
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应用已相当广泛,网络几乎无处不在,让人们能充分享受高科技产品带来的生活便利,同时也给职业兴趣测试带来了新的方法和方式。每个人的特性不同,潜能优势不同,决定了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成功之路。搭建网络平台,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和资源,构建特色的“生涯发展”校园文化,尊重个性差异,让学生自我控制,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可有效提高职业兴趣测评的效果和效率。
微博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已非常熟悉,无需费用注册也简单,其不受时空间限制的信息形式,其多样性、交互性和自主性的特点,为开展职业兴趣教育和测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在微博上开设职业兴趣知识专区,搭建学生与用人单位信息服务平台,开设职业兴趣网络课程学堂,充分利用微博的恢复评论功能和群的优势,提高互动的成效,实现课堂与课外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主地学习和掌握职业兴趣以及职业选择的相关知识和技巧。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做好规划和管理,提高微博的服务质量[3]。
开发网络版职业兴趣测评系统,是让学生自主参加职业生涯规划的另一种重要形式。测评系统应具有多功能性、直观性和个人保密性。测评系统依托学校校园网,用计算机或者手机都可登录,用学生学号注册,后台可动态添加调整测试项目和内容,进行职业兴趣、性格、职业能力等多项目的测试。参加测试的学生人数、姓名、测试结果等信息采用列表和直方图等形式体现,结果相当直观。进行职业兴趣教育和测评,要尊重个性差异,促进个体发展,也要尊重学生隐私加强保密性,测试系统用学号注册后,自主选择测试项目,结果只有教师和学生本人可见。
测评系统与微博结合,有效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职业兴趣的教育和测评活动,充分激发学生“我的未来我做主”的生涯规划主人翁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于海琴,等.心理成长与生涯发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44-50.
[2]戴翕昀,等.当代大学生职业兴趣的结构与测量[J].心理学探新,2013,33(3):260-265.
[3]贾何伟.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