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技巧初探
2015-10-24胡万桃
胡万桃
【摘 要】课堂提问是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活动模式,它既可以是教师把综合研究学生实际、教材内容而精心设计出来的具有一定策略与艺术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有序而又机动地发问,也可以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问。本文探讨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课堂的提问,加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初探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的设疑提问来实现。做好课堂提问,对于更好的实现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掌握好提问技巧,做到艺术化的进行提问设疑,就可以实现语文教学的“事半功倍”。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堂的提问,加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构成一种认知的预结构,教师应该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课堂导入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沟通,可以水到渠成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入课文中,激发他们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比如,在教《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时,教师充满感情地和同学们讨论交流以下这个问题:请大家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各抒己梦。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起来。这样的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问方式多样,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渠道的增多和信息的激增,丰富多样、千差万别的价值观念在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去进行个性化理解,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例如,在《鸿门宴》这一课中,有一个问题: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有人说是“妇人之仁”,苏轼说是“君人之度”,你有什么看法?学生可以赞成任何一种说法,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哪怕有点偏激都是可以理解的,教师也不应定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求异思维能力的一个机会。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如何看待文中所写的仙境?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认为是幸福欢乐的盛会,所有的与会者都在那里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像人间的朋友欢聚一堂,写仙人盛会反衬现实黑暗,表达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也可以是对现实的曲折反映,神仙聚会带有宫廷生活中的印记,梦中险象环生,折射诗人宫中遭遇,神仙聚会热闹非凡,不容凡人介入,与皇室亲族骄奢淫逸不容布衣靠近,何其相似!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思维得到了活跃和锻炼。开放性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一种创新思维能力,在解决具有开放性结果的问题过程中学生摆脱了标准化答案的禁锢,减轻了学生答题的压力,提高了学生答题的积极性,也使辨证思维得到一定的训练。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艺术地进行课堂提问,更能营造师生沟通的问题情境,形成“疑义相与析”的良好氛围,从而达到预期目的。要善于把握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和方式:①导入新课时可用设疑式提问。例如,在教学《胡同文化》时,我就在叙述了“当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走进北京城时,人们最感兴趣的不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不是四通八达的立交桥,而是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时,迅速提问,“胡同,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那么多人的目光呢?”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探求和究竟。②讨论时可用质疑式提问。例如,在教学《雷雨》时,就可以围绕“周朴园到底对鲁侍萍有没有感情”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围绕这个问题,关于戏剧冲突,人物形象的分析等问题都可以解决,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③赏析文章前可用悬念式提问。例如,教学《黄鹂》一文时,可先提问:“黄鹂最适合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④朗读课文前可用联想式提问。在教学《登泰山记》一文时,就可以提问,“倘若你是姚鼐,你现在去登泰山,你会看到哪些景物呢?”这样采取“换位”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产生联想。然后再在适当的时机,提问“那么姚鼐看到的景象是否和我们的一样呢?下面我们来具体看课文,这样就极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⑤小结时可用评析式提问。比如,在上小说单元时,对于人物形象的评析,就可以适时提问。如对于陈奂生这一形象,便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陈奂生是不是新时期农民的代表?由于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所以易于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于众多的小说人物的分析,都可以从这个方面来着眼。
三、抓住问题关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提问的难度的把握,来自对课文知识点与学生学习现状的了解与熟悉。忽视文本,无视学生,一厢情愿地拔高难度,随心所欲地降低难度都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叫:“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在讲解《祝福》这一课时,有教师为抓住关键问题这样提问:“如果我们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画成十幅图,你能否给十幅图各起一个标题?”我认为这样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这样,一下就把祥林嫂一生整理了一下,为后面分析作了一个充分的准备。再如,《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心了吗?》一文,可以这样提问:“中国人”在第二、五、六自然段中,三个“中国人”含义有何不同?这样一问就能提挈全篇,回答了它,也就懂得了论敌偷换概念、蓄意诬蔑的卑劣伎俩和全文脉络及写法,用这样一种提问法,必须纵观全局,问于紧要之处。课堂提问还要紧扣目的。问题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切忌随意性和无目的性。在准确严密,紧扣目的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活跃课堂气氛,驾驭学生思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提问不带班,不落窠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例如在《鸿门宴》这一课中,有一个问题: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有人说是“妇人之仁”,苏轼说是“君人之度”,你有什么看法?学生可以赞成任何一种说法,通过这种开放性的提问,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哪怕有点偏激都是可以理解的,教师也不应定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求异思维能力的一个机会。又如《滕王阁序》一文,它是一篇语言优美的骈文,要体会这一点,除了要有教师的讲解铺垫外,还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那么比直接讲解文体的特点会收到更好的效果。问题:请同学们按照“四四对四四”“六六对六六”“四六对四六”“六四对六四”等骈偶的句式找出骈偶句子,并谈谈自己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学生通过这样的引导,自然领会其中的要点。在启发性问题的帮助下,学生能锻炼自己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