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元猜想推论式”教学赏析
2015-10-24陈显锋
陈显锋
【摘 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立多元的教学模式,让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为提高教学质量找到更多的策略。
【关键词】多元;丰富;高效
一、教材简介
《月光曲》是人教版第十册的一篇经典课文,它讲述了传说中的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离奇经过,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热爱,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贝多芬的敬仰之情。课文丰富的联想内容是教学的重点,领悟贝多芬及兄妹的感情发展变化是教学的难点。本文具有文质优美,语意流畅,情感奔放,联想丰富等特点。
二、学习目标(略)
三、设计理念
笔者曾多次教学本文,常想这样的问题:在无多媒体、无音响设备的传统条件下,如何将本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出新意。本设计强化了以下三个理念:
1.根据新课标所指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众多新理念;
2.为了弥补传统课思维训练的单一性、同一性的线性思维训练缺憾;
3.为了打破传统课以优生为中心的弊端,让合作学习更加彰显“自主”特色,真正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平等对话教学机制落到实处。
四、教学流程
(一)以读促共鸣,“首问权”倒置
本文文质优美,语意流畅,适合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通过学生自由读,个人示范读,小组竞读,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朗读训练,已经能勾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了。此时,将“首问权”倒置,让学生静思默想,提出自己的最想了解的问题,谈谈自己的“原生态”体验。尔后有同学问:“老师,真有《月光曲》这么一首曲子吗?”“老师,这个故事是真的吗?”“同学们,我想求助大家一个问题,既然兄妹俩家那么穷,怎么会有钢琴呢?”“贝多芬为什么不表明他的身份呢?”“贝多芬有同情弱小之心”……这一个个看似肤浅,甚至幼稚的问题,但这毕竟是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后得出的感悟,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贵的。
(二)出示重点词句,学生多元猜想推论
出示“传说”“断断续续”“哥哥,您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贝多芬轻轻地走了进去”“先生,您找谁,走错门儿了吧?”“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光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飞奔”以上重点词句基本能呈现出全文的脉络。学生通过多元猜想推论,自己能解读文本的许多内容。这里所谓的“多元猜想推论”就是将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层次分为“正解”、“残解”、“误解”三级。所谓“正解”即是较准确理解文本之意;所谓“残解”就是部分理解;所谓“误解”就是没有理解文本的原意及价值取向。古德曼教授认为:“阅读是一个推理猜想的过程。”通过这种“多元猜想推论”的文本解读,让学生将自己的解读内容按序分列,写在本子上,这更加强化了“自主”,这样既是对传统教学“口说的多”的变革,也是对“合作学习”的发展与进步。因为,这时的“思维者”人人都没有受制于他人的“思维定势”,思维是真实的、鲜活的,且是自主的、独立的、能动的。它明确了每个学习个体的学习责任,遏制了“有意注意”的下滑,消除了中、差生对优生的依赖。
(三)出示自我猜想推论,交流寻求“正解”,共享智慧成果
著名特级教师孙建锋在《享受语文对话教学》中指出:哲人说,每个人的思维都是一些碎片,惟有进行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才能使这些多元的思维碎片形成整体性思维。因此,学生出示猜想推论,交流寻求“正解”,共享智慧成果的环节,是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元、多项互动,它能将所有“多元的思维碎片”形成整体性思维;它能将所有的可学信息集合达到总量的极限,将所有可借鉴的方式、方法达到最优化。在“多元猜想推论”的过程中,有许多优秀的解读令我难忘。
例如:“断断续续”有同学解读了以下几个元素:1.盲姑娘不熟悉曲子;2.曲子太难;3.盲姑娘毕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4.钢琴本身也有问题。还有同学将“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解读出以下几个元素:1.贝多芬来得太突然,令兄妹很诧异;2.兄妹俩本身就没有多少亲人和朋友;3.他们平时几乎没与外界接触;4. 这是长期贫穷造成自卑心理的表现……以上之例,尽管有的解读并不必要,但只要在交流的过程中人人都寻求到了“正解”,其他的个人自主解读出的“误解”能得以及时的纠正也就无妨了。通过这种“多元猜想推论式”的教学,能对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发散性,缜密性训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教师引领补差,促进合理生成
文章教学到此,学生仍然是在与文本对话,并未与作者、编者对话。因此,引领在学生未知处,引领在学生疑难处,引领在学生欠妥处,引领在学生精彩处是教学的永恒的主旋律。
师: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特别是兄妹的对话,想想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的心理历程是怎样的?
师:同学们,从真实的生活角度看,一般人的心理会怎么想?我想这里的贝多芬是在“兄妹对话”那种“渴望而无能为力”的情感催化下,进而产生同情与怜惜。不知你们觉得老师的解读是否有道理?
师:同学们,贝多芬没有回答,只说:“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这又是缘于何种心理呢?你们刚才也许有许多的解读,但是,还没有真正从作者、编者的角度去分析、去感悟。再读读“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盲姑娘这是推想还是肯定?依据是什么?我想这就是盲姑娘对音乐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吧!贝多芬被眼前这位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深深打动了,请同学再读读“一阵风……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体会贝多芬及兄妹的情绪变化。
师:如果说贝多芬第一首曲子弹的动力是同情与道义的话,那么第二首弹的动力就是惊愕与感动。而这“惊愕与感动”正是促成《月光曲》诞生的情怀与动力。加上天公作美:湛蓝的天空,如水的月光,一阵微风,它陶醉了贝多芬自己,陶醉了兄妹俩,也陶醉了千千万万的读者,美妙的曲子成了天和之神曲。
师:现在请同学们静静心,专注地看看文本插图,充分利用文本插图各个人物神情,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感情;感悟联想部分所描绘的画面,体会音乐创作的要素。
师:请把你们的眼睛微闭,听老师再次朗读你们刚才读的内容,让你们再次欣赏如水的月色,美妙动听的旋律,莱茵河畔的静谧,再次欣赏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
师:试用老师朗读的方法,加上自己独特的理解,再自由品读一遍课文,想想最后还有什么需要向大家求助的。
(五)知识迁移,课堂练笔延伸
同学们,《月光曲》一百多年来,温暖抚慰了众多受伤的心灵。其实,人人都有向善的“心根”,从全文看,正如同学们所说的贝多芬始终未“暴露”自己的身份,除了用音乐与兄妹交流外,并没有更多的语言交流,这或多或少给读者留下些许遗憾,那就请你以《再见贝多芬》或《奇遇》为题写出自己心中美好的期许,让贝多芬自解“隐身”之谜,来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吧!相信你们会给读者一个惊喜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