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2015-10-24王宝祥孙丽娜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年5期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分层

王宝祥 孙丽娜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各高等院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都在不断提高。由于入学新生计算机水平的良莠不齐、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等原因,致使教学效果不佳,故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分层和模块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分层,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5-0152-02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及相关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必不可少的能力,也是在学习型社会中必备的素质,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大融合促进了各学科的发展、交叉与融合,这对不同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专业学习水平和就业能力。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现已逐渐成为各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中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的良莠不齐、传统教学目标、计划和手段的相对单一、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等原因,造成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不佳,有些学生感觉跟不上、学不会,而有些学生却感觉太浅显、无新意,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很好地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要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1]。据此,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1.1 入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存在差异,教学效果不理想

长期以来,由于全国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以及各生源地学生所在中小学师资水平、硬件条件、学校重视程度、个人的认知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学生进入大学时计算机水平相差悬殊。有些学生入学时已具备了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有些学生则对计算机还是一知半解。这给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带来了诸多困惑,传统“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效果十分不理想。如何有效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此门课程学习中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都能各有所得、各有所获,并使其计算机技能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发挥如虎添翼的作用,是该课程教师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1.2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式相对单一

目前,高校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多是采取多媒体授课与上机实验相结合的单一模式开展教学的。虽然多媒体教学相对于口头讲授有着诸多优势,如能增加课堂授课的信息量,让学生对一些知识有更加直观的认识等,但还是无法摆脱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托、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无法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作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效果甚微。该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也如此,通常都是采取期末笔试加机试的单一形式开展。这种相对僵化的考试形式容易造成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期末突击攻关、所学知识难以转化为自身信息素养和能力等问题。多数学生对于这种考核方式感到厌烦和无奈,考核的结果也无法全面有效地反映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式亟待改善。

1.3 实验教学课时相对不足,与理论课衔接滞后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基础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更突出其实践性和实用性。目前多数高校对于该课程通常是每周安排两节理论课和两节上机课。相对于该课程的特点来说,上机课时相对偏少,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锻炼,有必要适当增加上机实验的课时比重。另外,上机课与理论课衔接相对滞后,上机课一般安排在理论课之后的一两天,理论课与上机课的时间间隔较长,严重影响了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少学生到上机课时已将理论课所学内容遗忘殆尽,甚至有些学生在上机课中无所适从。因此,有必要将理论课与上机课连续安排,或将理论课也直接安排在机房,使学生能快速验证老师所讲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1.4 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当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各类软件版本不断更新,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内容却相对滞后,如Windows 8和Office 2013已被广泛使用,Windows 10和Office 2016也即将发布,目前多数高讲授的却还是Windows 7和Office 2010或Office 2007,甚至是Windows XP和Office 2003,这与时代发展明显脱节。此外,大学生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云桌面、虚拟化等新技术、新名词层出不穷,如能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一些计算机领域的最新元素,就会给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增添不少活力和色彩,更能迎合学生的新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对该课程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和实践功底,还要不断关注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及时更新自身知识体系,与时代接轨。

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1 正视学生差异,开展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程度、水平能力和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把水平能力相似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学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使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2]。分层教学模式正视学生差异,突出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能较好地解决面对不同层次学生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

实施分层教学主要注意三方面:一是对学生合理分层。对入学新生计算机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开展问卷调查,并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各模块内容组织一次综合测试,依据调查和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通常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好,应用能力较强,入学测试成绩优异,可以推荐该层学生免修该课程,直接给予课程学分;第二层次的学生具备一定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但理论知识系统性不强,操作熟练程度不够,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尚需强化;第三个层次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较差,需要全面系统地学习该课程。学生层次不是固定不变的,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灵活调整,实现弹性分层。二是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要求和进度,教学过程要体现精讲精练的方针。对第一层次的学生主要加强实践教学,增加知识的广度,充分激发学习潜力,提高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对第二层次的学生主要是在学好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知识的深度和综合应用的难度。对第三层次的学生一般仅要求按照相应的教学大纲学好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即可。三是分层考核。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大纲设计不同的考核目标、方式和内容,合理安排各层次创新型、综合应用型、基础型试题的比重和难度,以增加各层次学生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充分发展的目标。

2.2 突出课程特点,开展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是指根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结合课程教学大纲,把教学内容划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对各个模块实施针对性的教学,最后按照各个模块的要求分模块组织考试/考核[3]。模块化教学模式主要用于技能型的专题培训,而对于计算机基础这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来说也再适合不过了。它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可针对不同模块采取灵活多样教学形式和手段,并将课程考核过程化,真正使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施模块化教学首先要合理地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模块,模块的划分须经过授课教师们的集体研究和科学论证,不宜划分过细,具体到计算机基础课程,可考虑按两个层次进行模块的划分。第一层次可划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基础四个模块,此为所有学生全部必修。第二层次可根据不同学科划分为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多媒体技术、网页设计和图像处理等模块,学生根据专业和兴趣的不同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模块进行学习。其次是模块化教学。对不同模块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和内容,模块中可穿插一些与之相关的行业发展最新元素,重点突出该课程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特点,适当增加实验比重,精讲精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力。最后是模块化考核,可以采取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后立即进行考核的方式,也可到期末集中进行全部模块的考核,但前者更能促使学生把工夫下到平时,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把所学所练转化为自身的信息素养和能力。

3 结语

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现代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高度重视。而如何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则是各高等院校关注的焦点。在众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当中,分层教学和模块化教学不失为针对性强、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但任何教学模式都有其不足之处,在教学实践中尚需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 张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13).

[3] 羊裔高,张伟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块化教学模式新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5) .

猜你喜欢

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分层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模块化住宅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模块化VS大型工厂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