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第二课堂“反哺”模式探索与思考
2015-10-24尹航
尹航
【摘 要】有效开展高校 “第二课堂”教育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智,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本文针对高等工科类院校 “第二课堂”教育现状和问题展开论述,阐述第二课堂活动对工科类高校的积极“反哺”作用。
【关键词】工科院校 第二课堂 “反哺”模式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之外的另一种教育模式。课堂教学是指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那么第二课堂就是在课堂授课外的时间,开展的有益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活动。从活动内容看,它不限于教材又无须考试,但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形式看,它可以是社会调查、校园文化、科技活动、校企合作、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各类竞赛、演讲辩论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它的活动空间范围广大,可以在室内、在室外,可以在教室、在操场还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校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团队精神,而且可以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强化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追求成功的意识。
高等工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实践性要求更强,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履行培养学生科学实践与工程实践能力的职责,就必须要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科学实践与工程实践能力。“第二课堂”模式的介入发展了实践教育,推动了教与学的相互交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设计,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工科类高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困难和弊端。
一、第二课堂建设思想存在差异
和其他学科一样,工科专业现有的教学模式仍是强调教师课堂授课和实验课程,忽视“第二课堂”活动的影响。由于学校的各部门思想认识不统一,对“第二课堂”建设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和意义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并没有系统考虑把第二课堂活动与其他教学工作相统一或列入教学计划,使第二课堂活动常常与教学活动产生课程脱节甚至冲突。同时,第二课堂也存有一些缺点,例如很多 “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只局限于校学工部、团委、院、系等学生工作部门,而学校其他部门缺乏有效支持。同时,第二课堂存在计划性差、稳定性弱、连续性不强等缺点,导致学生不能合理安排学习与活动的时间,与课堂教学产生矛盾,甚至影响课堂教学。
二、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缺乏针对性
在高校,尽管第二课堂的活动很多,一些活动学生参与热情很高,但总体来看,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面上,学生的参与度仍然较低。很多学生除了认真学好专业外,对于第二课堂活动的热情不高。这种情况,一方面与学生自身的个性、兴趣有关,但另一方面也与我们组织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有关。许多活动仅仅流于形式,只是為了开展活动而搞活动,没有将第二课堂活动与课堂教学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统筹规划与设计,忽略了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个体发展,造成了学生对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失去了兴趣。
三、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缺少联系
多数高校举办的第二课堂活动往往偏重文娱类活动,专业性的活动和竞赛较少。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上较少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扩展延伸,很多活动没有科技含量,只是停留在普通的慰问、体力劳动或是唱歌、跳舞等偏重文体和娱乐类的活动。社会实践也往往和专业联系不大,很少会利用所学知识去参与实践。尤其对于工科类高校而言,很多高校组建的学生社团仍然是以兴趣爱好类、文艺体育类等非科技学术类社团为主,与专业基础相关、有利于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科技学术类社团不多,或者得到指导、重视不够。如果我们不能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的基础地位,不能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去扩展延伸开展第二课觉活动,将不利于工科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第二课堂的硬件条件相对薄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加大,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相对应的高校的硬件,如办学经费、师资力量、办学场所、实验设备、学生活动场地等不能适应大众化教育的要求,这不仅影响基础课堂教学,同时也不利于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工科院校第二课堂活动需要更高的硬件条件,在举办第二课堂活动中工科专业往往对场地、设备、耗材,要求更多,学校(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场地,而对于多数工科类院校这部分资金和场地很难解决,这也影响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五、缺少专业教师的支持和指导
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同时个人的科研任务也往往占用了高校教师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有时间和精力指导第二课堂的教师并不多,对学生开展的活动也就不能很好地指导。尤其是工科专业的第二课堂活动,往往因为跟专业联系紧密,更需要专业老师的指导。很多学生社团因找不到合适的指导教师,导致活动虽然形式很新颖,但是没有深度指导和挖掘,拓展不了广度,领悟不到内涵,实效性很差或因得不到支持而最终无法开展活动。有些社团因为没有专业老师指导,几乎处于半瘫痪状态。所以,专业老师的指导是工科专业第二课堂活动质量的根本保障。
如何运用“第二课堂”模式反哺课堂教学,如何消除阻碍“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困难,促进和引导学生不断培养合格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是高等院校特别是工科院校最亟须加强的补缺工程。作为一名工科院校教师,我认为要依据各学校的专业特色、学生特点开展有特色内容和方式的第二课堂活动。
1.提升教师参与度,为创新能力提供先决条件
像抓课堂教学一样抓第二课堂。高校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办法,用来激励全校教师担任学生活动导师。在报酬上,教师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补贴要参照课堂教学的课酬,甚至倾斜;在培训上,要定期组织第二课堂活动指导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外出学习;在奖励上,教师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要记入其工作量,指导第二课堂活动获得国家、省级、市级奖项的,要作为教师重要的个人成绩,参与评奖评优和职称评定,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主动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指导的积极性。
2.打造学术性社团,创造浓厚学术氛围
学术性社团是指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研究实际以及学术背景,以满足成员对知识的需求为基础,以提高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与专业学习、学术研究相结合,带有专业实践性质的社团。学术性社团的建立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高等学校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应积极构建学术性社团,以此作为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载体。
3.积极创新平台,为第二课堂活动创造新环境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正在逐渐凸显。作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推动者,高校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类活动,例如举办课外科技竞赛,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比赛,再经过学校的赛前培训,无论是否获奖,参赛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能力、审美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会得到提高。高校也可以积极与科技企业建立合作,拓展第二课堂培养平台,通过校企合作,体验企业文化,到企业进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尝试建立测评体系,促进第二课堂有效开展
进一步探索大学生第二课堂综合素质测评,促进第二课堂有效开展。高校可以制定有别于教学学分的课外学分体系,将国家、省、市、校、院、系、班级等各个层面的第二课堂活动进行量化,并按着获奖、组织、参与和观摩几个纬度制定相应的课外学分对照表,按照以谁组织活动授予“学分”为原则,对照课外学分对照表给予相应的课外学分。通过综合测评弥补教学学分制不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的成效进行具体测度的不足之处,一方面实现了对开展结果进行量化考核的目的,检查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成果;同时素质测评的结果对学生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能够引导学生朝着优良的大学生综合素质体系发展。
综上,在一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应用创新能力在高校人方培养工作中已经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必须重视第二课堂这一高校育人的重要渠道,主动对接和延伸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开展各种丰富有效的第二课堂活动真正系统地培养工科大学生应用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