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
2015-10-24许敏
许敏
【摘 要】信息技术作为高中阶段一门崭新的课程,是一门集技能和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这门学科的技术性应用非常广泛,并且技术性发展非常迅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这门学科中,技术名词很多,知识量大,众多知识点之间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有点力不从心,有招架不住的感觉。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教学
信息技术课现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上人士的支持和重视,学校逐渐增加了对其投入,但作为一门起步晚,时代特征又强的新颖学科,各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针对学生应该如何学好、运用好这门技术,首当其冲教师应如何上好这门课?下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体会,谈谈自己对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一些看法,与同仁交流。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
对于新课程下的高中学生来说,学习信息技术课要求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信息搜集,信息传送,利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由于运用广泛,所以,信息技术课就具有运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门学科对于学生的运用能力要求非常强,这是与高中其他学科的不相同之处,但是,它又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和其他学科联系紧密。因为运用广泛,实践性强,所以信息技术正在成为高中学生青睐的课程,信息技术能力将会得到迅速的增长和提高。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分析
1.教材分析。对于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材来说,已经不是从零开始,有了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基础,学生掌握了一些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教材内容上有一定的延续性和新颖性,增加了一些以前课程中没有开设的内容。这些状况都需要教师了解、掌握,以便对高中学生的教学做出相应的教学设计。
2.学生分析。由于现代的班级学生容量都比较大,上微机课时,教师同时需要对几十名学生进行上机辅导。碰到班上学生人数多,电脑数量不够,有时一台电脑同时需几位学生共同使用。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学校和学校之间存在差异,有的学校配有电脑,有的学校没有配备。条件好的学生家中有电脑,电脑操作比较熟练,条件差的学生家中没有电脑,对于电脑操作可谓是一窍不通。综上所述,教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辅导,困难显然比较大。
3.教学方式分析。作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课程,如果教师仍然采用和其他学科相同的教学方法,即首先由教师示范,然后学生根据老师所讲进行操作训练。这样教学的结果就是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太大,学生不会主动通过教材,或者其他渠道去自行学习信息技术的其他知识,也就是说学生不能创新,也不敢去创新。由于信息技术课的时间安排比较少,学生要求掌握的知识又比较多,覆盖面广,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是非常困难的。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尝试
1.提高认识,调动兴趣,共同进步。信息技术课目前没有作为高考必修科目,学生学习起来相对来说压力较小。这给学生能够以更加轻松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来创造了条件。没有负担的学习,学生学习兴趣更容易被调动起来,再加上信息技术的运用在生活中已经非常广泛,学生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自然而然就愿意去学习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然不成问题,剩下的就是教师如何结合教材特点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育。上述内容我们已经讲过,由于诸多原因,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同样的教材,同一时间内,学生不可能同时接受和理解。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因材施教。对于能够轻松接受知识讲解的学生,也就是优等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在剩余的时间内自主学习,以求他们能够对这门学科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从而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2.授之以渔,因材施教。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学校安排的时间一般都比较少,教师对学生接触的时间也短,因此对学生了解不够。每一个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知识结构,心理特点,个体差异,教师根本完全不知。这种情况对于教师的讲课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只有做到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教师要想教好,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信息情况,结合这些情况和教材内容,教师才能设计出适合你所教的学生的针对性教案。这种教案包括学科的整体教案和具体每一节的教案。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必要的措施来弥补教案中设计的不足。
3.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信息技术正在以爆炸式的速度进行着发展,一日千里来形容可以说不为过。知识每天都在进行着更新,新的知识层出不穷,这些新的知识仅仅通过课本是难于学到的。教材中的内容相对比较过时,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教师教学中要向学生说明这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再加上信息技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现高科技的作用,这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很容易就可以理解的,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应该不会费太大的力气。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措施和教学目标,给所有的学生都能提供广阔发展的空间,给所有学生都能创造自学的机会。教师可以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学生进行自学,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变。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进行自我设计,不再局限于教师所讲。网络的开阔性,为学生学好这门学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对较好的网址,让学生通过这些网址来接触学习更多的资源,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和知识量,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4.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主努力,合作学习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但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鼓励的评价措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带着兴趣去学习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学习能力。
总之,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总结经验,找到适合这门学科的教学规律,探索信息技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更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