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 自强 自省
——一名老体育教师的教师节寄语
2015-10-24武云飞
卷首语
自信 自强 自省
——一名老体育教师的教师节寄语
九月是人人绕不过的记忆,新学期开始,然后就是教师节。从记事开始,回忆便与学校有关,从打“野球”的狂热少年到幸运进入大学的天之骄子,从满怀激情参加工作的小伙子到荣获“优秀专家”、“特级教师”称号的中年人,而今年过花甲,接受组织返聘,仍为铜山区学校体育教研、行政工作发挥余热。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艰辛跋涉,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有澎湃的激情,也有短暂的低沉,但我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在做一个自信、自强、自省的体育教师的道路上艰辛跋涉,谨此谈一些自己的经历与感想,值第31个教师节之际,与广大同仁特别是基层教师共勉。
做教师,要自信
教师这个职业,说起来神圣,做起来艰辛。特别是广大基层教师,工作量大、内容繁多、日复一日,很多边远地区的教师,待遇仍然非常微薄。而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和文化对教师赋予了崇高的理想和期待,加上中国人普遍的望子成龙心理和独二代、独三代的特殊学生群体,社会和家长对教师的要求近乎“苛刻”。该如何面对这种落差?我觉得,做教师,首先应该自信,把握自己的方向,相信自己的理想,相信自己的力量,成为让学生、让自己敬重的人。
20世纪70年代,我刚刚走出大学校门,来到一个偏远的农村中学做体育教师,这份现在看来很普通甚至有点土气的工作,让当时的我无比自豪。从热爱运动的懵懂少年时代起,我多么盼望自己能有机会好好打球、能有个教师好好指导自己!但那个时候学校都停课了,偏远的农村学校更是没有专门的体育教师和运动场地。我始终记得自己那份带着酸楚和遗憾的求知心,这份回忆一直鼓励着我,让我觉得,我一定能做到,绝不让我的学生再像我一样失望!当时学校只有一块40余亩的空地,没有跑道,也没有围墙。借助有关田径场地建设的书籍与知识,我设计了标准的400米土田径场地,并把各种距离跑的起点、终点,及200米以上起跑的前伸数都丈量、计算出来,把跳高、跳远、投掷的场地也都合理地设计好、画好、建好。并把其规格、规则、计算方法、原理、作用、使用要求等,拿着三角板、圆规、红(白)色粉笔在室内课上说清、讲明。好多如今已50多岁的学生还对我印象深刻,在那个“孤陋寡闻”的年代,农村学生有个像样的田径场地,让他们现在回忆起来都倍感自豪和幸运。进行体育教育教学之余,我还组建了一个排球队,一筐破皮球,是到处“化缘”凑来的,一块泥巴地,是我和队员们拎着蛇皮袋,挨家挨户收废煤渣垫起来的。始终坚持“做人、学习、打球”的理念,使这支小女排球队最终成了享誉全国、走向世界的中学生强队。
自信从来不是来源于空想和盲目,而是来源于脚踏实地、积跬步而致千里。青年朋友们,当你们怀疑时、迷茫时、倦怠时,请坚持、再坚持,向前、再向前,你眼前所见,可能都是“小事”,能把这些小事做好、做久、做成,就是聚沙成塔,彼时所见,必大不同。
做教师,要自强
这个自强,是自我发展、强大的意思。一位智利诗人这样写道:“世界许多事情可以等待,可以重来,唯独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不能等待,不可重来,他们的骨骼不断生长,他们的血液不断更新,他们的大脑不断发育,对于他们,我们不能说明天,他们的名字叫今天”。教育担当的是人的未来,教育工作者的学养不可不深、眼界不可不高、胸怀不可不博。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充实提高,这是我们的职业对我们提出的必然要求,但是往往又是容易被人忽视的。在体育教育行业,一度尤为突出。已经是教师了,还需要像学生一样苦读吗?体育教师的“活”在操场,不需要带书本,还需要读书学习吗?或者只有在要考试、要晋升职称的时候才临时抱佛脚呢?从我在基层工作多年之所见,有这些认识误区的恐怕不在少数,最应该读书的人不读书,要么急功近利,要么不屑一顾,这是非常危险和让人痛心的。
刚入行时,我有两种最深刻的感受:田径场上一站,信心十足;办公室里一坐,信心全无。怎么做教学计划?怎么写教案?如何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这还真让我这个当时的大学生束手无策,这也是促使我开始读书之路的最初动力。那段时间我搜集了所有能找到的资料:教材、教学杂志、老教师的教案、大学课本等等,从零开始,刻苦钻研。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课程难度、进度,我做了不同年级不同教材的各种版本的教学计划和教案,反复斟酌后用到课堂上,力求教对并让学生学会,用这种教法教学,当时曾多次获县评优课一等奖。后来我将许多成功的教学案例、做法、方法记录下来,与时俱进地精选、提升,保留至今。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我把体育游戏摘选归纳成100多例后,再分类、分年级试用,非常受学生欢迎。这些积累和总结,成为我工作的宝贵财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遇阻—求知—解惑”的学习型工作方式,使我受用终生。
做教师,要自省
圣人说:“吾日三省吾身。”教师要自省,省所失,更要省所得。我们要在实践中常思考、勤总结、多动笔,把自己的点滴心得记录下来,积累起来,“经验+反思=成长”。一位著名教育专家说过:“一个教师,写三十年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坚持写三年的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基层教师,特别是青年朋友们,我们不妨试一试,收获的必定是惊喜!
我本人时常感觉,在“教”书的过程中常有疑惑,促使自己不断去“读”书,而“读”的结果又指导“教”,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我生发了很多不得不说的感想,于是开始动笔写作,而动笔的过程,又进一步促进了这些感想的归纳与表达。近十年来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访英归来撰写的“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缺什么”一文,曾被刊登在2007年第10期《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的卷首篇上,《中国教育报》也作了转载;应邀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14年第3、6期,特别是第10期撰写的“积学储宝—体育教师获得认同的不二法门”等三篇文章,又一次次在业内引起反响,并有专著三部。阅读积累出的智慧,教学积累出的经验,与育人之最高理想相互碰撞,生产出的“产品”,为体育学科、体育人丰富了内涵,增得了光彩。
做教研员二十年来,我积极地把自己的所思、所作、所得给周围的年轻教师分享,在指导他们的过程中,又向他们学习。经过多年的思考、实践,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理论与实践体系—铜山区学校体育发展及体育教师自身建设发展的“四项”工程:一是“六个一”工程。即:每天读一小时书,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每月精读一本专业杂志,每半学期上一节公开研讨课,每学期撰写一篇区级以上获奖或发表的文章,每学年编写一个校本特色的单元计划。二是“三不怕”工程。即:体育教师不怕写、学校体育不怕看、学生体育不怕测。三是“三能”工程。即:体能、技能、教能。四是要拥有“三权”。即:位置权、版面权、话语权。上述工程诠释了“打铁需要自身硬”的箴言,丰厚了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为体育教师的发展“雪中送炭”,也是对当今各学科教师职业倦怠、业务疲软的直面唤醒,起到了引领、激励和示范作用。局领导常讲“我区的体育教师能文能武,且风正气顺,令人喜悦佩服”;校长们也反应体育教师们会学、会做、会教了,“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老形象改变了!体育教师在高度的认同感中享受着别样的幸福。
2010年铜山区(原铜山县)荣获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县,同年江苏省阳光体育推进会成功在铜山区召开。省政府、教育厅领导高度评价了铜山区的体育教育工作,铜山区委、区政府拨款近2亿将全区中小学144片田径场地塑胶化等,圆了铜山教育人塑胶场地的梦。我个人也先后获得徐州市优秀专家、江苏省中学体育特级教师、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个人、2014年首届感动徐州教育十大人物等荣誉。
教书有起点,育人无终点,我们将在这漫漫长路上继续探索。值此佳节,特将自身经历絮语如此,希望各位同仁或有万一之得,并与全国同仁共庆节日!
武云飞
2015年9月1日
武云飞,江苏省中学体育特级教师,原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体育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