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甜柿早熟品种生物学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研究
2015-10-23苏彩虹郭创业黄雪民张丽萍杨新民
苏彩虹,郭创业,黄雪民,张丽萍,杨新民
(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山西 运城044000)
我国是拥有柿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柿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国家[1],但我国原产的柿资源绝大多数是涩柿,甜柿品种比较少[2-4],甜柿早熟资源更加缺乏,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甜柿主要是中熟品种[5-7],成熟期大多在10月份,国外甜柿生产成熟期在8~9月份的也比较少[8-12]。栽植早熟品种可以与大面积中熟品种错开上市时间,利用价格优势,提高甜柿栽植的经济效益,而且因为脱涩早的关系,可以在中熟品种不能顺利脱涩成熟的冷凉地区适当发展,突破生态区域限制,拓展甜柿栽培面积。培育优良的早熟完全甜柿品种是国内外甜柿研究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1,13],但因完全甜柿早熟亲本的缺乏以及柿树育种周期较长等问题,短期内难以满足生产需求。‘赤柿’是特早熟的不完全甜柿品种,‘伊豆’和‘新秋’成熟期比较早,原产地均为日本,引入我国后因生态条件差异较大,需要进行生物学特性及果实商品性等方面的试验研究,提供生产上参考利用。
1 材料和方法
试验在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甜柿试验园进行,当地年降水量500 mm左右,年均气温13.3℃,无霜期210天左右,7~9月为雨季。试验地土壤为黏壤土,石灰性褐土。供试品种为引进甜柿早熟品种‘伊豆’、‘新秋’和‘赤柿’,三个品种中,‘赤柿’为不完全甜柿,其余两个品种为完全甜柿[14-15]。试验树嫁接砧木为1998年春季种植的君迁子苗,1999年春季在本所甜柿试验园采集三个品种的接穗嫁接,嫁接苗于2000年春季移栽定植。定植株行距为2.5 m×3.0 m。单株小区,6次重复。试验树管理:冬季隔年扩穴施基肥一次,每年开花后追肥一次;越冬和春季萌芽前各灌一次水,生长季依据土壤含水状况灌水2~3次。
对各品种物候期、生物学特性、产量和品质性状等进行调查,果皮着色采用RHS植物比色卡比色,柿果硬度用GY-4数字式水果硬度计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用手持式折光仪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个甜柿早熟品种的生物学特性
2.1.1 物候期 甜柿的物候期具有一定的生态区域性,受气候因素等影响较大。表1是普通年份各品种的物候期表现,三个品种间发芽期差异比较小,但发芽期受春季气温回升状况影响较大,因此甜柿的发芽期在不同年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春季气温回升较晚,则发芽较晚,如2011年‘伊豆’发芽期在4月中旬;2014年春季气温回升早,发芽期在3月下旬。如果遭遇严重晚霜冻害等特殊气候,会有二次发芽现象(2010年)。发芽时间与树体生长状况也有关系,营养积累不足的个体发芽时间会延后。
表1 三个早熟甜柿品种的物候期Tab.1 The phenophase of three early-maturing non-astringent persimmon cultivars
‘伊豆’和‘新秋’是单雌花,雄蕊退化,开花期在5月上旬,‘赤柿’雌雄同株,雄花开花期一般年份在5月4日左右,比三个品种的雌花开花期提前4天左右。甜柿的雌花开花后授粉时间比较短,而雄花开放后授粉时间较长,因此‘赤柿’雄花开放早,对授粉比较有利。甜柿品种个别树体会有二次开花现象,即夏秋季节个别枝条开花结果,这样的果实一般生长较小,不能正常成熟。
三个甜柿品种中‘赤柿’成熟期最早,‘赤柿’也是目前国内外甜柿品种中极早熟的,种子多的果实8月上旬即可脱涩,8月下旬~9月上旬即可成熟采收(表1),种子少或无种子的柿果脱涩不完全或不脱涩,但成熟期基本相同;‘新秋’和‘伊豆’成熟期比较接近,8月下旬~9月上旬脱涩,但刚脱涩的柿果口感较淡,着色也不好,需经一定时期果实内部的营养转换,9月中下旬方可成熟上市。
2.1.2 树冠特性 ‘伊豆’有主干,树姿开张,树形较圆,大树主枝生长较长;树冠高较‘赤柿’矮,但较‘新秋’高,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表2);冠径与‘赤柿’差异不显著,极显著大于‘新秋’;幼树生长较缓慢,发枝少,树势较弱。
表2 三个早熟甜柿品种的树冠特性(2015年)Tab.2 The canopy characteristic of three early-maturing non-astringent persimmon cultivars
‘新秋’干性弱,自然生长条件下,主枝较短,易萌发密生短枝,树体小而郁闭,即使幼树期不留柿果,树体仍然生长较小,从表2可见,定植16年树仍然较矮,冠幅也小。
‘赤柿’树冠松散而开张,大树偏伞形,主枝长,发枝量中等,长势较其他两个品种强,结果后枝条易下垂,雄花集中生长在部分枝条,因此整形修剪需注意雄花枝的分布,如果修剪过重,会影响来年雄花生长量。
2.1.3 枝、叶和花器特性 柿树主干和老枝老化后有木栓化的特性,‘伊豆’和‘新秋’基干和老枝木栓化之后自动脱落(表3),树皮变成较光滑的灰色;新枝和成熟枝条都有较大的皮孔,比较密集,枝皮粗糙,容易辨认,‘新秋’成熟枝皮色较深。‘赤柿’树干和枝条周皮不脱落,新枝皮较光滑,皮孔小。
表3 三个早熟甜柿品种的枝、叶和花器特性Tab.3 The branches,leaves and flowers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early-maturing non-astringent persimmon cultivars
‘伊豆’叶片纺锤形,表面光滑,叶片沿主叶脉两侧内折较深,叶柄褐色;‘新秋’叶片较短,基部较圆,有些枝条下部叶片是心形,侧脉较深,凹陷于叶面,特征明显,叶柄正面是浅褐色,背面是绿色;‘赤柿’叶片比较细长,与其余两个品种比较,叶面较平,内折较浅,叶面光滑,叶柄正面浅褐色,背面绿色。
‘伊豆’和‘新秋’只有雌花(雄蕊退化),雌花单生,花冠4裂左右,基部联合,花期短,授粉时间短,开花后第二天花冠和柱头即变褐,但开花前已经有授粉能力。‘伊豆’花冠半开张,柱头稍伸出花冠,授粉能力较差,柿果含种子少,部分种子发育不全,皱缩退化,有一定单性结实能力;‘新秋’花冠较开张,柱头未伸出花冠,柿果含种子较多,但部分种子发育不全甚至退化,座果能力差;‘赤柿’既有雌花,又有雄花,雌花单生,遍布树冠,花冠半开张,柱头伸出花冠,授粉的柿果含种子多,未授粉的无种子,授粉少的种子少,雄花吊钟状,簇生,3个一序,中间花较大,两边较小,有时1~2个一序,雄花开放较雌花早,花期长,花粉量较大,雄花只集中生长于某些主枝,这些主枝也有雌花分布,但有些主枝只有雌花。雌花花形较雄花大。
2.2 三个甜柿早熟品种的产量表现
‘伊豆’具有早实性,有些嫁接苗当年即可开花结果,自然生长条件下,幼树早期留果的树体生长缓慢,发枝少,树势弱。表4试验结果是在1~3年树所结果实全部摘除的情况下,从第4年开始留果。可以看出,定植9年和13年树单株产量均低于‘赤柿’,高于‘新秋’,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伊豆’商品果产量则极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品种。
‘新秋’树势弱,座果能力差,单株结果数极显著低于‘赤柿’和‘伊豆’,定植9年和13年树单株产量极显著低于另外两个品种(表4),受裂纹和蒂隙等影响,商品果率也极显著低于‘伊豆’。‘新秋’平均单果重和最大单果重极显著高于‘赤柿’和‘伊豆’,是可以结大果的品种,但果实越大越容易出现果面裂纹和蒂隙。
‘赤柿’结实性强,单株结果数极显著高于‘伊豆’和‘新秋’,产量也最高,但平均单果重极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品种,柿果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整个主枝全开雌花的结果多而小,有雄花的枝条则柿果少而大。‘赤柿’大果容易出现蒂隙,果肉品质也难以达到商品果要求,目前来看其柿果基本没有商品价值,一般不会作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品种。
表4 三个甜柿早熟品种在不同树龄的产量性状Tab.4 The yield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early-maturing non-astringent persimmon cultivars in different ages
2.3 三个甜柿早熟品种的果实性状。
‘伊豆’成熟期果皮橙红色,着色均匀,2013年9月下旬调查,果皮色为28B(表5),果肉淡黄色,不同年份果皮着色程度略有差异,但差距较小;果形扁圆而整齐,果顶凹,果面光洁,无裂顶、无蒂隙,果粉较多,正常情况下果实无皮裂;柿果核少或无核;果肉松脆细腻,多汁,褐斑少或无褐斑,味甜,品质极佳,在三个早熟品种中柿果商品性最好,但‘伊豆’柿果硬度较低,硬果期较短(表7),不耐贮运。
表5 三个甜柿早熟品种的果实外观性状Tab.5 The fruit appearance of three early-maturing non-astringent persimmon cultivars
‘新秋’柿果橙黄色,9月下旬果皮色为N25C,果肉淡黄色(表6);果实较大,含种子较多,果形整齐饱满,果顶圆,果肉无褐斑,肉质细腻;果粉较少,部分柿果有皮裂,皮裂果实除基部外,从顶部到中部密集皴裂,裂口很快转黑,柿果随之软化,大果皮裂较多,蒂隙出现几率也比较高,因此成熟期果面光洁无蒂隙的硬果比较少,采收后硬果期也是三个品种中最短的,部分果实在树上已软化。
‘赤柿’含种子多的柿果果皮浓红,成熟期比色值为N30A,无种子的果皮橙黄色,种子少的果皮着色不均,有种子的部分果皮红色,无种子的部分果皮橙黄色;果粉较多,果面光洁,无皮裂和裂顶,较大的柿果有蒂隙。成熟期核多的果实可完全脱涩,但果肉褐斑多;无核果不脱涩,果肉淡黄色,无褐斑;核少的柿果果形不对称,脱涩不完全,有核的部分果肉脱涩,褐斑多,无核的部分果肉不脱涩,淡黄色。可以完全脱涩的‘赤柿’柿果刚成熟时果肉粗硬,汁少,口感差,推迟采收期或采收后放置一段时间,硬度下降,则果肉汁多,味极甜,但种子多,商品性差,不完全脱涩或完全不脱涩的柿果需经人工脱涩或放置一段时间方可食用。
表6 三个甜柿早熟品种的果肉性状Tab.6 The flesh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early-maturing non-astringent persimmon cultivars
表7 三个甜柿早熟品种成熟时果实硬度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011年)Tab.7 The fruit hardness and soluble solids content of three early-maturing non-astringent persimmon cultivars at maturity
3 讨论
三个甜柿早熟品种中,‘赤柿’柿果成熟期最早,8月下旬~9月上旬即可采收,‘伊豆’和‘新秋’成熟期均在9月中下旬,三个品种脱涩期均较成熟期提前20~30天左右,发芽和雌花开花期品种间差异较小,‘赤柿’雄花开花期较雌花早4天左右;‘赤柿’树势较强,‘伊豆’冠径与‘赤柿’差异不显著,但冠高极显著低于‘赤柿’,发枝较少,因此树势较‘赤柿’弱,‘新秋’树冠极显著小于其他两个品种;‘伊豆’和‘新秋’主干及老枝木栓化后脱落,枝条皮孔大而多,‘新秋’叶脉凹陷,‘赤柿’叶片细长而表面光滑,比较容易辨认。
‘赤柿’产最高,其次是‘伊豆’,‘新秋’最低,三个品种单株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但在生产上商品果产量才更具有实际意义,‘伊豆’在株行距为2.5 m×3.0 m的情况下,定植13年树商品果产量为33.8 kg/株,极显著高于‘新秋’,‘赤柿’则几乎没有商品果产量。
‘伊豆’果形扁圆而整齐,着色均匀,肉质细腻,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5%,柿果外观和内在品质均上乘,商品率93.4%;‘新秋’虽果形饱满,单果重极显著高于另两个品种,果实肉质细腻,可溶性固形物与‘伊豆’没有显著差异,但部分柿果有皮裂或蒂隙,成熟后软化快,定植13年树商品率只有46.9%,极显著低于‘伊豆’;‘赤柿’果面光洁,红色浓郁,但果肉种子多,褐斑多,商品价值极低。
目前来看,‘伊豆’在三个早熟品种中是唯一一个可以在生产上建园栽植,利用其早熟特点和良好的柿果品质,以及一定的产量水平,作为甜柿区划中的早熟搭配品种,进行有规划的栽植;‘赤柿’不宜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其利用价值在于雌雄同株,有单独的雌花和雄花,而且雄花量大,开花早,花期长,生产上作为授粉树有一定优势,在目前甜柿早熟资源缺乏的情况下,‘赤柿’可以作为培育早熟品种重要的遗传资源;‘新秋’产量低,柿果皮裂等问题目前生产上还难以解决,不宜盲目栽植。
‘伊豆’进入结果期早,个别嫁接当年苗即可开花结果,一般定植2~3年即进入结果期,可以作为早实密植建园品种,及早取得经济收益,但留果太早树体生长较小,单株产量低;如果要求成年树达到一定的产量水平,可适当推迟结果时间,幼树期不留柿果,并加强树体培养。‘伊豆’的缺点是柿果硬度较低,硬果期只有10~20天左右,比较不耐贮运。
另外,‘伊豆’引进我国北方地区后成熟期比日本原产地提前10~20天左右[16],‘新秋’提前20~30天左右[17],可以提早进入国内外市场,利用价格优势增加甜柿生产的经济收益;而‘新秋’在我国北方地区树体的生长状况和产量、品质等表现与原产地差距也比较大[17],究其原因除气候特征外,与栽植地土质、嫁接砧木等也有一定的关系。
[1]杨 勇,阮小凤,王仁梓,等.柿种质资源及育种研究进展[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20(2):133-137.
[2]潘德森,欧阳绍湘,王希群,等.关于将‘罗田甜柿’更名为‘中国甜柿’的建议[J].湖北林业科技.2002(2):27-28.
[3]程军勇,邓先珍,潘德森,等.完全甜柿新品种——‘宝盖甜柿’的选育[J].果树学报.2015,32(2):341-342.
[4]袁录霞,张青林,郭大勇,等.中国甜柿及其在世界甜柿基因库中的地位[J].园艺学报.2011,38(2):361–370.
[5]李艳玲.菏泽市甜柿新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4(10):123,130.
[6]吴立华.阳丰甜柿在天津市蓟县引种表现[J].河北果树,2013(4):31-32.
[7]刘友接,谢特立,傅加兴,等.‘次郎 ’甜柿高产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2012,41(6):91-92.
[8]秦志华,陶吉寒,艾呈祥,等.山东柿品种资源概况[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1):49-50
[9]丁向阳,凌晓明,王 欣,等.河南柿品种资源与生产现状[J].河南林业科技,2001,21(3):6-8.
[10]张琪静.澳大利亚柿子生产现状[J].北方果树,2004(5):34-35.
[11]A.P.George,R.J.Collins,R.J.Nissen.growth,Yield and fruit quality of two early-maturing non-astringent persimmon(Diospyros kaki)cultivars,Izu and Fuyu,in subtropical Australia[J].Australia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griculture,1994(34):267-275.
[12]Masahiko yamada,Hiroyasu yamane,Akihiko sato,et al.Variations in Fruit Ripening Time,Fruit Weight and Soluble Solids Content of Oriental Persimmon Cultivars Native to Japan[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1994,63(3):485-491.
[13]李登科.日本果树早熟品种的变迁及发展动向[J].山西果树,2011,141(3):61.
[14]Ayako Ikegami,Sai Eguchi,Takashi Akagi,et al.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Markers Linked to the Allele Associated with the Non-astringent Trait of the Chinese Persimmon(Diospyros kaki Thunb.)[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2011,80(2):150-155.
[15]池田勇,山田昌彦,栗原昭夫,等.カキの甘渋の遺伝[J].園芸学会雑誌,1985,54(1):39-45.
[16]広瀬和栄,山本正幸,佐藤敬雄,等.カキ新品種‘伊豆′について[J].園芸試験場報告,1971(11):1-17.
[17]山根弘康,栗原昭夫,永田賢嗣,等.カキの新品種‘新秋′[J].果樹試験場報告,1991(19):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