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批评文体分析研究

2015-10-23

外语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费恩历险记吐温

余 斌

(忻州师范学院,忻州 034000)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批评文体分析研究

余 斌

(忻州师范学院,忻州 034000)

作为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者重点关注的对象。本文运用功能语言学和语料库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文中动植物词汇和机构词汇的索引分析,探索小说蕴含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同时阐述功能语言学和语料库技术相结合的文本分析方法本身的局限性。

哈克;动植物名词;批评分析

As one of the masterpieces of Mark Twain,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has been constantly explored by researchers for generations. This paper conducts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novel by employing both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corpus method. It indicates tha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nimal and plant nouns and institutional nouns, the whole novel represents a symbol of anthropocentrism. In addition, the final part of the paper also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 of the present analysis with corpus method and functional linguistics.

1 引言

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巨匠。他对儿童心理洞幽察微的熟谙、对美国人民与社会力透纸背的剖析以及对美国英语卓越无比的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与爱戴。他的朋友豪威尔斯称他为“我们文学中的林肯”(田会敏 2002)。马克·吐温一生著作很多,但其中最成功的一部作品当属《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Twain 1995)(下称《哈克》)。作为马克·吐温小说的代表作,其创作历时8年,于1884年在英国出版,1885年在美国出版。小说出版之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受到国内外评论界及读者的好评。

我国对《哈克》的评价和研究始于1979年李肇星发表的论文《马克·吐温刻画儿童心理的技巧》(李肇星 1979:110-112),钱青等对这部小说予以关注。(钱青 1993:86-92) 国内有关《哈克》研究的文献众多,这些研究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1)早期研究更多关注小说中的主题与人物特征,如王迪生等深入探讨小说《哈克》中的人物塑造和主题(王迪生 1987:79-73);(2)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语言学和文体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者开始关注并探索小说中的语言和文体特征,如小说中的幽默语言、黑人(口语化)英语等(姚文振 2003:35-37);(3)随着21世纪文化研究、后殖民批评和生态批评等方法的出现,学者们开始从这些角度解读小说,如王志敏从话语权的角度分析了成长与话语权的关系(王志敏 2012:73-74)、邹德芳、邹雯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文本的生态观(邹德芳 邹雯 2012:11-12);(4)国内众多翻译研究者比较该小说不同年代的翻译文本(薛新乐 吴俊 2004:84-86,王艳红 2008:49-52)。

国外研究重视文本的整体分析。学者们既注重研究小说的幽默语言、叙事视角、主题以及象征意象等,随着研究的深入也开始从生态批评和后殖民、文化等角度解读小说。(Adamson 2001) 然而,他们更多是从研究作者的角度来兼顾研究作者所撰写的小说。(Budd 1999) 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西方学者更多地在理论建构中引用该小说来阐述自己的理论。(Fowler 1986)

近年来,一方面,学者们从社会学、文化研究和后殖民角度分析小说,另一方面,对小说内部的挖掘也越来越深入。本文尝试运用语料库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相结合的方法,整体研究《哈克》文本,以揭示《哈克》背后体现的语言、权利意识形态。

功能语言学是批评语言学进行文体分析非常有用的工具(Goatly 2008),因为与形式主义语言学不同,功能语言学一直致力于建立语义学与句法学之间的融合。针对功能语言学在批评语言学中的使用,辛斌作了很好的总结。(辛斌 2002:35-42) 第一,Halliday关于语言的系统功能理论本质上具有社会符号学的功能。他认为语言不仅是构成社会文化的一个符号系统,而且具有体现社会文化许多其他符号系统的作用,因而只有将语言置于社会文化环境中,它的本质才能得到解释。第二,系统功能语言学以语义而不是句法为基础,这种语言观符合批评语言学家关于意义服务于权力和语言服务于意识形态的思想。第三,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尤其是它关于及物性、语境、衔接和连贯的理论,为从宏观上考察语篇结构以及语篇与语境的关系提供理论框架和具体方法。

2 动物词汇分析

通过语料库软件AntConc分析得出,小说《哈克》的形符数(token)为116,392,类符数(type)共计6,848,类符/形符比为5.88%。可以看出,作为1部中篇儿童小说,其词汇重复次数较多,致使其类符/形符之比较低,这适合儿童小说读者总体上词汇量偏小、常用词汇偏多的特点。软件还对小说中出现的动植物词汇进行统计(频率大于或等于20,并通过复数形式加以延伸至14个词汇),结果如表1。

表1 频率超过20次动植物词汇 及其延伸词汇表

将上述表格里的单复数词汇合并整理,可以得到该小说中排名前8位的动、植物词汇频率表,如表2。

表2 8个动植物词汇在小说中的频率表

下面,借用AntConc 3.2软件来考察分析这8个动植物词汇。运用该软件的索引功能(concordance)对所有实例进行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分析,见表3。

研究发现,首先,动物充当物质过程的行为者(actor)时,通常没有目标(goal),与其搭配的动词是传统语法中的不及物动词。也就是说,这些动物的行为几乎不涉及对象或者以动物自身作为对象。其次,这些动物充当目标(goal)时,他们的行为者通常是人,如Jim,Huck,Tom等。

表3 动物名词的及物性分析统计表

上表中,“附加成分”表示该词出现在介词词组中,充当句中的附加成分(ajunct),提供与小句有关的附加信息。可以看到,在对dog(s), horse(s), cat(s)和fish等词汇进行的及物性系统分析过程中,统计出来的总数比这两个词在文本中实际出现的频次分别多出1至2个,表2显示:dog(s), horse(s), cat(s)和fish出现的频次分别为64,46,24和14。原因是这4个词在小句中具有一个词同时担当小句中几个成分的功能,即成分重叠现象。如在例①中,dog既充当心理过程(thought about)中的现象,又充当物质过程(eat)中的行为者。

① ...it does beat all that I neverthoughtaboutadognoteatingwatermelon...

同样,在例②③中,horse既充当物质过程中的行为者,又充当心理过程中的现象。

② ...me was away out in the woods hunting, andheardahorsecoming...

③ ...foolishness, and in a lonesome place hehearsahorsecomingbehind him...

例④和例⑤分别说明cat(s)和fish成分重叠现象。

④ ...By one of the parrotswasacatmadeofcrockery, and a crockery dog by the other...

⑤ ...because they’ve left deadfishlayingaround, gars and such...

须要特别说明的是fish一词,在小说中也作为动词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排除其作为动物出现的频次,如例⑥。

⑥ ...mostly night times, and hunt andfishto keep alive, and so get so far away that...

表3显示,从对6种动物名词的及物性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动物词汇在小句中充当次要成分或者附加成分。其中,作为物质过程中的“目标”成分和附加成分占总数的61.1%,而作为物质过程中的“行为者”、心理过程中的“感觉者”和关系过程中的“载体”3者相加仅占总数的22.5%。这表明大多数的动物词汇是作为行为的目标或者动作的工具等形式出现在小说中。如果进一步考察物质过程中动物词汇作为“行为者”,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行为者所使用的动词大多为不及物动词。也就是说,他们的动作没有具体的对象或者目标。以上几点表明,小说中动物词汇的作用是服务于“人”这一自然界的中心,体现出作者人类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

下面,主要考察dog和horse 这两个小说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动物名词在及物性系统中的分布特征。我们考察这两种动物词汇在小说中的语境和语义,以便了解小说作者对待动物的态度,也为上面的数据提供定量分析层面上的支撑。小说中,dog 充当人类的玩具和所有物。(1)dog作为物质过程小句中的行为者,没有自己动作的目标,常常搭配的动词是get through, stretch out, swing, jump, shut up, come等不及物动词;(2)dog作为小句中的目标时,与其搭配的动词是own, fetch, feed, get, pet等,这些动词的主语大多是“人”,正是“人”拥有、获得或者喂养dog,并把dog作为玩具宠物使用;(3)在附加成分中的dog, 与其搭配的介词词组包括on a stray dog,among the dogs, in the dog-fennel等。

动物名词horse的搭配情况总体和dog的使用相似。(1)horse作为物质过程中的行为者,常和不及物性动词搭配,如come, break, loose, lean, beat等;(2)horse作为目标,其主语也大多是“人”,经常搭配的动词是set, lift off, drive, hitch, jump onto等;(3)附加成分中的horse可以充当运输工具的角色,如on wagon horse, in the horse-ferry, on the horse;也可以充当交换的对象,如trade for horse, stay on the horse.

从上述分析可见,该小说中动物词汇的使用体现的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动物被视为人类使用和感知的对象。在动物词汇充当小句中及物性的行为者时,更多是不及物的,说明相对于人来说,动物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凸显人本中心主义思想。

3 植物词汇分析

下面考察植物名词在小说中出现的语境和语义。就小说中出现的植物词汇数量而言,作者提及到的植物数量有限,本文将考察woods 和tree(s)两个植物名词。表2显示,这两个名词在小说中出现的频次分别是65和40次。

woods一词为集体名词,其包含森林内部各种不同的植物。小说作者从小在密西西比河上长大,密西西比的生活对作家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河的两岸森林密布,小说中森林一词出现频次很多也就不足为奇了。不少学者从生态批评角度提出,小说体现马克·吐温对“文明”社会人类欲望膨胀的批判以及渴望远离文明、回归自然、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田玉霞 2012:49-52, 王媛 2012:25-26) 万明科也提出该小说蕴含丰富的生态意识,歌颂美好、纯洁的自然,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万明科 2012:75-76) 然而,通过对植物名词woods和tree(s)的语境和语义分析我们发现,小说同样体现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

首先,植物的功能是边缘化的,通常在环境附加语的名词词组中出现,如 in/into the woods, out of the woods, through the woods, against the tree, out of that tree, as high/tall as a tree, by the cypress trees, amongst the trees, through the trees等。

其次,无论woods 还是tree或者trees, 在小说中都被看做否定的,是对视角的阻碍,也是威胁,如broken-down tree, smoky ghosts of big trees, mighty cool and shady woods, woods look solemn and dismal. 例如:

⑦ ...on every oldbroken-downtreeyou could see rabbits and snakes and such things...

⑧ ...a cut bank withsmokyghostsofbigtrees...

⑨ ...which wasshutin like a tunnel by thecypresstrees, and all of us but Jim took the canoe and went down...

⑩ ...It wasmightycoolandshadyin the deep woods...

可见,树和森林在该小说中被视为一个“容器”,能够容纳和吸收不同物质。同时,这个容器是不安全的、黑色的、充满危险的,也是掩盖秘密的好地方。在例⑨中,柏树成了隧道的阻碍物;在例和例中,叙述者I向往着逃离充满危险的森林,叙述者一旦远离森林,将感到更为舒适和兴奋;而例再次表明,森林变得更为阴森和沉闷。总之,植物被异化为不重要的和微不足道的,这体现了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认为,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拥有意识的人类才是主体,自然是客体。强调人由于是一种自在的目的,是最高级的存在物,因而他的一切需要都是合理的。它把自然界视为一个供人任意索取的原料仓库,人完全依据其感性的意愿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全然不顾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

4 机构词汇分析

小说中school出现的频率为22次。在school 的搭配中,school 在小句中作为“目标”共有5次,搭配动词为hate,drop, fool around, stop, mind about等,这些动词的主要行为者均为小说主人公Huck. 可以看出,对Huck 来说school 是作为一个消极的意象而存在的,他痛恨学校。他为人生性好动、调皮,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讨厌一切约束其自身行为的社会机构或者规则。值得注意的是,在总数为22次出现的频率中,其中9次以Sunday-school的形式出现,小说中school的语境意义与Sunday-school这一意象的意义关系密切,主要带有憎恨和否定的意向。其实,Sunday-school意指主日学校,即英、美等国在星期日为贫民开办的初等教育机构。它兴起于18世纪末,盛行于19世纪上半叶(小说发表的时期),经常使用较为粗暴的方式进行教学。它主要为了帮助一些贫苦儿童接受教育,同时又引领这些孩子认识基督。总体看来,Sunday-school 无论在哈克的眼中还是在马克·吐温的眼中,是一个贬义词,是社会机构的象征,代表着一种尊严和规范,学生在校园中被迫遵守这种社会规范和各种规章制度。

可以看出,作者借用Huck之口表现出对社会机构school的一种否定态度。相对于学生来说,school在这个系统中处于权力的中心地位,而学生处于弱势地位;school代表的是一种权力,体现一种不平衡的权力关系。作者认为,这种不平衡的权力关系应该加以改善。

5 功能语言学与语料库语言学结合再思考

Widdowson对Fairclough的批评文体分析(Fairclough 1995)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批评语篇分析中的阐释带有很大的随意性。(Widdowson 1998:136-151) 随后,Stubbs通过运用索引方法对文本进行量化分析,反驳Widdowson的观点。(Stubbs 2001:149-172) 应该看到,Widdowson所指出的语用因素仍在文本阐释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任何有关文本的分析和阐释都不能只关注语篇表层句子联合,而应该结合句子本身的语境。这意味着对文本的批评分析不应该只关注文本中句子的表层意义,还应该关注文本中句子所暗含的命题态度这一关键因素,尤其在对讽刺性作品的分析中更是如此。

如此看来,本文运用语料库索引方法对《哈克》的批评文体分析好像忽视了索引句中作者对这些句子所表达观点的评价或者态度。而作者对这些命题的态度决定这种分析是否有效,因为本文的分析都是以作者赞成这些观点为前提的,从而推导出小说本身所体现的意识形态特征。

就本文而言,我们认为所使用的方法对于儿童小说来说还是有效的,这是因为儿童发现和理解作品中讽刺手段的能力远低于成年人,因此,儿童小说家不能过多地依赖儿童对讽刺的认知能力。在儿童小说中,作者考虑到儿童读者的认知水平,很少使用意象、讽刺等修辞手段,小说中所暗含需要经过语境推导作者态度的情况也比较少见,这也是我们可以使用语料库方法的检索手段进行批评文体分析的主要原因。总之,在以功能语言学和语料库为工具进行批评文体分析过程中,分析者须要特别注意考察文本中所暗含的作者对命题的深层态度,以免使自己的分析过于表层化,使文本分析所得出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本文的分析旨在为批评文体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这种分析本身的局限性,即对于内涵丰富、修辞手段使用频繁的文学作品来说,这种方法似乎适用性有限。

李肇星. 马克·吐温刻划儿童心理的技巧——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J]. 外国文学研究, 1979(4).

钱 青. 马克·吐温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J].外国文学, 1993(3).

田会敏.《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儿童叙事的文体分析[D].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2.

田玉霞. 自然的回归与欲望的批判——《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生态批评解读[J]. 郑州师范教育, 2012(3).

万明科. 生态主义视阈下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J]. 短篇小说, 2012(5).

王迪生.《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人物和主题[J]. 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7(4).

王艳红. 浅谈黑人英语的汉译——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三译本比较的视角[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8(4).

王 媛. 从生态批评角度探析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生态思想[J]. 文学界, 2012(10).

王志敏. 成长中的话语权分析[J]. 名作欣赏, 2012(2).

辛 斌. 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论[J]. 外国语, 2002(6).

薛新乐 吴 俊.《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两个中译本对比赏析[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4(12).

姚文振. 从《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式的美国式幽默[J]. 河西学院学报, 2003(3).

邹德芳 邹 雯.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J].山东社会科学, 2012(5).

Adamson, J.AmericanIndianLiterature,EnvironmentalJustice,andEcocriticism:TheMiddlePlaceTucson[M]. Arizona: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2001.

Budd, L.MarkTwain:TheContemporaryReviews[M]. Cambridge: CUP, 1999.

Fairclough, N.MediaDiscourse[M].London: Arnold, 1995.

Fowler, R.LinguisticCriticism[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Goatly, A.ExplorationinStylistics[M]. London: Equinox, 2008.

Stubbs, M. Texts, Corpora and Problems of Interpretation[J].AppliedLinguistics, 2001(2).

Twain, M.TheAdventureofHuckleberryFinn[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Widdowson, H.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J].AppliedLinguistics, 1998(1).

【责任编辑王松鹤】

郑重申明

近期,不时传来有人代表我刊有偿征集、组织稿件并且从中谋利的消息。对此,我们郑重申明如下:

第一,除特约主持人外,我们从来没有委托任何人代表本刊组织稿件。

第二,本刊录用稿件的唯一标准是选题和质量;唯一目的是服务学者,推动学科发展。

第三,诚请作者将打印稿直接投寄编辑部(150080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 黑龙江大学 《外语学刊》编辑部)。本刊不接收网上投稿。

第四,本刊不接收邮寄给个人的稿件,千万不要委托他人转交,以免遗失或者影响审稿和录用。

第五,咨询电话:0451-86609913(主编室),0451-86608322(编辑室)。

本刊编辑部

ACriticalAnalysison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

Yu Bin

(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Xinzhou 034000,China)

Huck; animal and plant noun; critical analysis

I1052

A

1000-0100(2015)02-0065-5

10.16263/j.cnki.23-1071/h.2015.02.012

2014-06-13

猜你喜欢

费恩历险记吐温
冰河时代历险记
地心历险记
马克·吐温借割草机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寻影历险记
我只需要一美元
充满爱心的两美元
杉米的迁徙历险记(二)
费恩的成全
只要一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