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空间分析法的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研究
2015-10-22丁洁等
丁洁等
[摘 要] 基于山东省旅游经济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技术对山东省2004-2014年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程演变和空间差异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造成区域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时间尺度上,2004-2014山东省旅游经济基本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空间尺度上,山东省17地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格局;造成以上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等。山东省应综合考虑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注重均衡发展省内交通,挖掘旅游资源,适当引导产业集聚和产业融合,充分发挥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益和带动作用,以此促进山东省的旅游产业的成熟与完善。
[关键词] 山东省;旅游经济;GIS空间分析法;时程演变;空间差异;结论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B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存在于经济与社会现象中的常态[1],旅游为一种社会经济存在体,受到地区资源禀赋、社会经济、交通、文化等条件的影响,造成区域旅游经济也同样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由于国内外旅游业环境的变化又直接导致旅游经济发展时间上的不平衡性[2]。探究旅游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时间和空间的不均衡性,对深入理解旅游业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调整旅游产业的系统化合理布局,明确旅游资源的特点、内涵和开发方向,从而确定区域旅游经济差异调控政策和营销策略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3]。就目前国内针对区域旅游经济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是从静态角度来探讨区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和特征,而从时间这一动态角度研究旅游经济空间分布演化以及作用机理涉及不多[1-9]。因此,本文拟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对其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进行深入剖析,探究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结构性差异特征及其动力机制,从而为优化和调整山东旅游经济发展格局起到积极的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作用。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4至2014年山东省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省内各地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与技术对山东省17地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空间分异研究,旨在找出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分异的规律,并分析其原因、为旅游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分析
在传统指标的基础上采用ESDA技术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为了量化山东省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现状探究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特点,本文首先计算各主要景区的首位度、标准差率和基尼系数,;然后,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模型研究方法从空间相互依赖与排斥的角度,采用图像性可识别技术分析山东省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特点、差异、变异特性和变化规律。
(一)基本分析参数解析
在进行区域性差异分析中,常采用变异系数比较,该参数量化旅游区域的差异程度方面克服了量尺度相差太大或者数据量纲的不同造成的偏差。变异系数如计算公式(1)所示,式中xi为山东i地市的旅游总收入,x为山东各地市平均旅游总收入,n为山东省辖市的数量17。变异系数没有量纲,可用于均数大小标准化,从而消除了价格变动所产生的影响,使得年际比较数据更加客观。此外基尼系数也是综合考察内部收入分配差异分析应用最为普遍的指标之一,具体见计算公式(2),式中yi为山东省i地市旅游总收入所占比重(按升序排列,y1 三、结果测算与分析 (一)旅游经济总体差异 利用2004~2014年山东省统计年鉴中17地市旅游总收入的统计数据可计算得到三大数据,如见表1所示,从中可见2004到2014年期间,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首位度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然而省内样本中十七个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不平衡。 (二)旅游经济空间差异 为了分析各地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本文根据各地市当年旅游收入与全省旅游收入平均值的比率将经济发展水平分为4个等级,当全省平均水平的当比率大于2时,则认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高;比率介于1到2之间时为较高;比率介于0.5~1之间时为中等;比率介于0.1~0.5之间为低。 在ArcGIS9.2中制作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专题图(见图1、2)显示,泰安、淄博、临沂旅游业发展良好,从2004年的中等水平发展为2014年的较高水平。2004-2014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一直是青岛,旅游的领先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和最低水平的相差仍然悬殊。2014年,全省超过一半的城市旅游收入达到了全省平均水平,大部分都是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东营、滨州、德州、菏泽、聊城、莱芜和枣庄这7个地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旅游硬件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软件方面的不足体现在思想僵化,观念不能与时俱进,管理不到位,旅游业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所致。 (三)旅游经济空间相关性 1.全局空间自相关。利用GeoDa软件计算得到2004到2014年山东省十七个主要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I,如表2所示,可见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I均大于零,这说明省内旅游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具有较为明显的集聚特征,城市旅游经济分布形式存在着发展高水平地区相邻接,低水平地区与低水平地区相邻接。 2.局部空间自相关。为了比较2004至2014年十年间山东省17个主要地市旅游经济地理性不平衡差异和随时间发展变化特征,研究利用GeoDa计算得到2004年与2014年能够表征市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关联局域指标值(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并且在z检验的基础上(p≤0.05)绘制LISA分布图,如图3图所示。由图可见山东省内各大主要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为:(1)空间分异格局可大体划分为三等,①旅游经济发展程度在研究城市自身和和周围城市都具有较高的水平的(HH),如胶东半岛地区;②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即区域内经济发展程度突出,但四周区域旅游经济水平较低(HL),如图中以济南市为中心的区域圈;③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明显,但该类与前者不同在于区域自身水平较低,但被旅游发展较高的市域包围的盆地式结构(LH),该区域主要位于日照等城市范围内。(2)自2004年以来,以青岛和烟台两大沿海城市为核心,包括潍坊、威海的胶东半岛发达旅游经济圈逐渐形成,并且其辐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南的游经济发展水平一直领先于其周边地区,主要得益于其作为全省的政治文化中心,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极化效应;日照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其周边地区,是由于本文考察的是各地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绝对实力,其辖区面积和人口较少导致其排名较低。
四、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从旅游资源禀赋方面考虑,旅游资源的地区性差异是影响地区旅游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旅游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具有历史和文化基础的济南和泰安等内陆城市和具有丰富自然风景资源的海滨城市带,如青岛因为历史原因拥有德国和日本遗留的独特近代建筑群,拥有蒲松龄《聊斋》中记载的道教名山崂山,拥有大型的海水浴场、奥帆中心、啤酒节具有海滨文化特色的旅游亮点使其旅游资源达到全省的20%。相比之下,莱芜、菏泽、滨州等城市旅游资源较少、级别不高,文化特色不明显,因此发展旅游就缺乏了先天的优势。
从地理区位条件方面考虑,影响旅游发展最为重要的区位条件为市场因素。例如威海、潍坊、烟台等城市依托青岛城市圈,比邻山东省最为主要的海外旅游客源地日本和韩国,使得这些城市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普遍偏高;济南是山东省的省会城市,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这些都促进了该市旅游业的发展。而其它地区由于区位条件相对较差阻碍了旅游业发展。
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方面分析,旅游业的发展与之即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如青岛、济南、烟台、威海、泰安等城市,较高的经济水平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加大旅游相关基础设施的开发,为旅游业在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娱乐等其它相关的产业方面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这些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加速了旅游市场化和成熟化的发展。近年来很多学者通过地理联系率来探讨旅游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21]。分析表明山东省内几个主要城市的地理联系率均大于0.80,证明了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发展较为同步,也促进了三大产业的合理化布局,如青岛市2014年三产比例为:4.9:48.7:46.4。
五、结语
本文基于山东省旅游经济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的方法对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分析山东省区域发展差异的时空分布和主要成因,对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的特征与成因进行了挖掘。从中可以得到:山东省应综合考虑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注重均衡发展省内交通,挖掘旅游资源,适当引导产业集聚和产业融合,充分发挥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益和带动作用,促进山东省的旅游产业的成熟与完善。
[参 考 文 献]
[1]周玉翠,齐清文,冯灿飞.近10年中国省际经济差异动态变化特征[J].地理研究,2002,21(6):781-790
[2]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3):406-410
[3]王昕.重庆旅游经济发展时空分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3):519-523
[4]王凯,李华,贺曲夫,等.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1):63-94
[5]李乃伟,卫海燕,吴成基.中国大陆国际旅游收入地区差异变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26(2):58-61
[6]陈秀琼,黄福才.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6,61(12):1271-1280
[7]章锦河,张捷,刘泽华.基于旅游场理论的区域旅游空间竞争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2):248-256
[8]郭利平,陈忠暖.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综合实力分析和类型划分[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3):88-91
[9]赵俊远,苏朝阳,黄宁.西北5省(区)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变化——基于泰尔指数的测度[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8(4):214-217
[10]陈智博,吴小根,汤澍,等.江苏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J].经济地理,2008,28(6):1064-1067
[11]陈晓,王丹,张耀光,等.辽宁省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演变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1):147-152
[12]宁志中,杨蕾蕾,钟林生.中国陆地边境地区入境旅游市场的时空特征研究[J].资源科学,2014,36(6):1125-1131
[13]刘忠秀,谢爱良.山东滨海旅游可持续开发研究[J].商业研究,2007,(7):195-198
[14]张静,冯茂娥.山东文物旅游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06,(8):140-142
[15]秦欣,石惠春,吕娜.甘肃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2):174-179
[16]吴冰,马耀峰,高楠.基于Theil指数的陕西入境旅游经济区域时空差异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7):186-191
[17]李红,任启平.山东省区域差异及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8(3):48-51
[18]范新英,冯江茹.基于离散分布状态下基尼系数算法的总结[J].统计与决策,2009,(22):154-155
[19]Getis A,Ord J K.The Analysi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by Use of Distance Statistics. Geographical Analysis,1992,24(3):189-240
[20]邓晨晖.中国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差异分析[J].旅游论坛,2011,4(2):47-53
[21]楚义芳.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151-155
[22]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421-448
[责任编辑:潘洪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