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凤形玉觿为何象征公正廉明
2015-10-22张振松
文·图/张振松
飞凤形玉觿为何象征公正廉明
文·图/张振松
1974年,北京大葆台汉墓出土了两件玉觿(xī)。这两件玉觿现存于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内,它们出土于大葆台二号汉墓——西汉广阳顷王王后尸骨的西侧,两件玉觿均为白玉材质,呈扁平长条形,长12厘米。玉觿为两面镂空线刻回首飞凤,一端细长如尖角,另一端刻着一只回首展翅翱翔空中的凤鸟,雕工十分精细。
有人说玉觿很像古代妇女头上戴的发钗,应该是绾头发用的发饰,也有人认为玉觿是佩戴在身上的一种饰品,说法很多。那么玉觿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要弄清玉觿的作用,首先要知道觿是什么。其实觿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诗经》与《礼记》中均有关于觿的记载。《诗经·卫风·芄兰》记载:“芄兰之枝,童子佩觿;雌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礼记·内侧》中说:“妇事舅姑,如事父母,……左佩纷蜕、刀、砺、小觿、金燧,右佩箴、管、线、纩,施……大觿,木遂。”由这些记载可以看出,觿是佩戴在身上的。那它到底是起什么作用的呢?
关于觿的作用,《说文·角部》中记载:“觿,佩角,瑞瑞可以解结。”不难看出,觿是用来解结的。那么觿到底是用来解什么结的呢?这就得从我国古代的服装说起。我国古代早期的服装没有纽扣,只是用绳子或带子打结系在一起。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用手解这样的结会有一定难度。古人也很聪明,他们发现用动物的獠牙或一端尖细且坚硬的骨角可以很轻松地解开衣服上的结。这些解结用的骨、牙器就被称为觿。由《诗经》与《礼记》的记载也不难看出,觿是指解结用的实用工具,古代的人们都随身携带,以便解结之用。
后来,为了美观及使用方便,出现了人工制作的弯角形的骨、牙质和玉质的觿。随着觿制作工艺的不断发展,觿的制作日益精美,觿逐渐由最初解结用的实用工具,转变为佩戴在身上的佩饰。玉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顾名思义,玉觿就是由玉制成的觿。最初的玉觿兼具解结与装饰的作用。发展到后期,玉觿主要作为佩饰,佩戴在身上。在汉代,觿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正如刘向在《说苑》中提道:“能治烦决乱者佩觿。”这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佩戴觿的人应具有坚持原则、公正清廉的“治烦决乱”的能力。这也正是觿解结功能的延伸。也就是说,在汉代,佩戴的觿所解的已不再是衣服上的“结”了,而是日常生活中的“结”,并且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佩戴觿的,佩戴的人应是公正廉明,关心人民疾苦,多努力为人民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