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与实施*
2015-10-22林若波陈耿新
林若波 陈耿新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与实施*
林若波陈耿新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为适应新常态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基于“战略-知识-组织”协同创新机制,构建了机电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阐述了战略协同、知识协同和组织协同三者的关系;针对机电人才培养实施,提出基于反向设计理念的成果导向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立体式教学体系,并以“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为例,研究了基于成果导向的“战略-知识-组织”协同创新平台实施应用。
战略-知识-组织;协同创新;成果导向教学
“协同”源于1971年德国学者Haken系统论提出的协同概念,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产生1+1>2的协同效应[1]。近年国外学者积极开展协同创新相关研究,Perkmann(2007)基于高校与行业的协同创新研究,提出“开放创新”协同模式,有效解决了高校与企业的协同过程、组织和管理[2];Etzkowita(2008)研究“大学-产业-政府”的协同创新和多重互动效应,提出产学合作是大学除了教学和研究之外的“第三使命”,是提高国家创新系统整体绩效重要条件[3]。国内学者在协同创新也做了大量研究,何郁冰(2012)研究基于“战略-知识-组织”三角关系的协同创新模式[1],蒋石梅(2012)、项红雪(2013)、张丽娜(2013)、宋茜(2013)等人分别从产业集群、知识三角、行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研究其创新机制,并做了大量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从理论上研究高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调科研的开放创新[4-8]。
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办学规模已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但教育理念和办学思路仍与国外有一定差距。2011年教育部启动“2011计划”,提出创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探索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合、高效模式。2014年,基于“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国际背景,中国提出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策略。2015年政府大力推行“机器代人”计划,对机电一体化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同时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因此,如何培养适合“数控一代”机电人才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研讨的热点问题,必将引发新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1 机电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
借鉴何郁冰提出的“战略-知识-组织”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框架[1],图1给出了机电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理论框架,包括3方面协同创新:1) 围绕智能制造,通过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发展,为当地企业提供机电一体化人才后备军,作为战略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2) 采用“定制式订单”办学,为企业定制专业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作为知识协同创新的关键内容;3) 构建政、校、行、企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作为组织协同创新的实施保障。通过“战略-知识-组织”协同创新平台,为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提供依据。
图1 机电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理论框架
1.1战略协同
战略协同是构建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的指南,产业集群是实施“战略-知识-组织”协同创新机制的基础。
首先,政府与学校之间需要战略协同。围绕“中国制造2025”,工业机器人的推广和示范应用将不断增加,政府开展产业集群,发展产业经济的同时,需要学校输送大量的后备人才,要求高校围绕产业区域经济发展,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特别是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以培养适应产业集群需求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同时高校人才培养必须依靠地方政府积极引导,通过政府行为去影响和推动当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
其次,企业与学校之间需要战略协同。高职教育特别强调“四个合作”,其中合作办学是重中之重。企业通过与学校签订“订单式”等战略合作协议,获得企业所需的机电人才后备军;学校则依托企业,加强内涵建设,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
1.2知识协同
知识协同是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的关键点,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体系包括机电专业理论知识、机电专业实操技能等显性知识,团队意识、职业素质、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隐性知识。
知识体系除了课程体系协同,还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的知识转移。政、校、行、企参与协同创新的过程本身就是知识扩散和集成的过程[7]。针对企业的人才需求,学院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战略,通过“定制式订单”,把通用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企业文化等相关内容融入“订单式”课程体系内容之中,有针对性实施专业课程教学,通过企业项目、典型案例带动课程教学,按照企业产品加工流程实施生产性实训教学,校企双方共同开发编写课程教学标准,实现企业与课程的知识转移。
1.3组织协同
组织协同是实施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的有力保障,构建政、校、行、企四位一体的组织协同机制,是实施“战略-知识-组织”协同创新的重要形式。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必须依托地方政府,服务地方经济,这是办学根本;企业、行业则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培养企业、行业所需要的人才,才是专业建设的关键所在。
2 机电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的实施
机电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长期的不断完善,借鉴成果导向教学模式,结合当前工程职业教育的实践导向,应用于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1基于反向设计理念的成果导向教学
成果导向教学(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过程最后所取得的教学成果,图2给出了成果导向教学设计流程图。
图2 成果导向教学设计流程
依托地方产业发展,围绕产业区域经济发展,运用“反向设计理念”,针对“工业4.0”产业集群背景下机电一体化人才毕业要求,从先进制造工程知识、工业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先进技术应用、职业规范、个人与团队、项目管理与沟通、终身学习等方面出发,确定培养指标和课程体系,制订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内容,从而进行教学评价,在政、校、行、企组织协同下,逆向确定培养目标,以学习成果反向验证培养目标。
2.2“以学生为中心”的立体式教学体系
立体式教学体系围绕“一个中心,二条主线,二个目标”开展教学,“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二条主线”即以“项目教学-学生-专业技能”作为专业教学主线,以“素质教育-学生-职业能力”作为职业素质培养主线,充分体现“教(任务)-学(过程)-做(效果)”为一体的教学理念;“二个目标”即以综合能力和办学质量为目标[9]。图3给出了立体式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图3 立体式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项目教学将围绕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实训,包括传感器应用、PLC编程与控制、单片机技术与接口、电机与拖动、工业过程控制等几个方面的教学内容,通过课程实践、毕业设计、技能大赛、产品创新大赛、挑战杯等形式体现作品成果,并实施持续改进的成果导向教学评价,实施机电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
2.3机电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实施应用
基于成果导向教学,结合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本文以“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为例,阐述其协同创新机制的实施过程。
在“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和“互物网+”背景下,围绕标准、计量、质检、特检等行业对传感器的要求,结合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设备检测等,制订“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标准,把课程分为若干个模块,以项目为导向,开展理论与实训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最终以成果为导向,对照培养目标,客观评价课程教学效果,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战略-知识-组织”三者的协同创新。图4给出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的协同创新过程。
图4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的协同创新
3 结语
机电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与实施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和融合性。本文针对机电人才培养,提出3个主要创新点:
1) 战略协同、知识协同和组织协同三者是辩证统一的,战略协同是基础,组织协同是保证,知识协同是核心,三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可获得1+1>2协同效应。
2) 采用成果导向教学的反向设计理念,构建“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是实施机电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的有效途径。
3)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中,构建成果导向的“战略-知识-组织”协同创新平台实施应用,对培养机电技能应用型人才有一定借鉴作用。
[1] 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 2012,30(2):165-174.
[2] Perkmann M, Walsh K.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s and open innovation: Towards a research agend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07, 9(4): 259-280.
[3] Etzkowitz H. The triple helix: University-industry- government innovation in action[M].Papers in Routledge, 2008, 90(2): 441-442.
[4] 蒋石梅,张爱国,孟宪礼,等.产业集群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基于保定市新能源及输变电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30(2): 207-212.
[5] 项杨雪.基于知识三角的高校协同创新过程机理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6] 张丽娜.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的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3.
[7] 宋茜.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8] 王纯旭.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
[9] 林若波,林汉顺.基于能力本位的立体式教学体系的建模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2):6-7.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 for Electromechanical Talents Cultivation
Lin RuoboChen Gengxin
(Jie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normal, the electromechanical Talents cultiv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strategy-knowledge-organiz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ategic synergy, organization synergy and Knowledge Synergy is described. According to the implementation on electromechanical talents cultivation, outcome based education on reverse design concept is proposed and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system with students as center is constructed. With the teaching of "sensor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it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n "strategy-organization-knowledg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 based on outcome.
Strategy-Knowledge-Organiz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utcome Based Education
林若波,男,1974年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教学与科研。E-mail: linruobo@126.com
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课题成果(GDGZ14Y138);揭阳市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计划项目(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