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3E模型的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015-10-21马莲姑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评价指标信息化教育

摘   要 笔者从学校信息化环境构成要素入手,借鉴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内容,基于效果、效率和效益三维结构,构建海南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二级指标,并对指标内容做具体描述。

关键词 教育  信息化  评价指标  描述

一、背景及目的

随着21世纪初大规模的硬件网络投入,以及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正面临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困境。通过对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历史的梳理,我们认为目前农村中小学处在“技术认知观”向“技术环境观”转变的过程中。本文从海南省学校信息化环境构成要素入手,借鉴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内容,将关注点聚焦在学校子系统,并将该系统划分为2个层次:一是学校管理;二是教与学实践活动,主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行为特征,特别是在利用信息技术方面所能体现的关键事件加以表现。将上述两个层面的关键事件划分为四个不同环节——投入—应用—产出—效果,通过收集四个环节上的数据来揭示不同环节、同一环节、同一层次不同环节和不同层次不同环节等方面的要素相关性,建构效果(Effect)、效率(Efficiency)和效益(Effectiveness)三维结构的3E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评价主要了解海南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系统要素,局限于学校层面,以教与学实践活动为核心,具体来说纵向从学校教育信息化系统层次(学校管理层、教与学实践活动)形成评价指标框架,横向从实施流程(投入、应用、产出、效益)两个维度构成指标的二级维度。具体形式如图1所示。

如何阐述学校教与学信息化活动的特点,我们认为这需要通过教师和学生信息化行为特点来加以体现,而这二者的行为又同时融于某一特点的实践活动之中。从纵向看,投入、应用、产出、效益和效果是干预的最后环节,其他环节包括投入、应用、产出,隔离后面3个环节独立研究,效果将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在上述评价架构的基础上,我们分别针对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层面建构较为详细的评价指标,下面分别对各个层面的指标内容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

1.学校面的评价指标

学校组织管理层面的评价指标,横向维度包括经费来源、硬件、网络、软件、数字化教学资源、人员培训、学生信息化应用活动投入和学校规章等几个方面;纵向主要分为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

该层面的指标获取的数据都是定量的,其中投入方面主要是指经费投入,分两个方面:经费来源和投入成本构成。其中成本构成的计算方法主要采用美国CoSN组织的“Taking TCO into the Classroom”项目的研究成果,该研究主要运用了总拥有成本的计算方法。

因此,笔者也借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总投入成本来衡量海南农村学校信息化投入的有效性。总投入成本(TCO)是指与联网计算机有关的所有成本,这里的成本主要有三种类型:技术成本、直接人力成本和间接人力成本。技术成本包括计算机终端、服务器、打印机、网络装置、外部应用服务提供商;直接人力成本是指所有校内和外包工作人员提供技术支持所产生的劳动力成本;间接人力成本是发生在经费预算外的支付成本,是指终端用户为应用某种技术而接受培训或处理他们自己及同事的技术(硬件、软件、网络等)故障所需花费的时间,即终端用户为获得计算机网络应用价值而付出的额外劳动时间。

1999年,美国CoSN组织启动了TCO项目,从总拥有成本的角度分析教育信息化成本,目的有助于学校领导者全面地了解学校信息化成本构成,从而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的实施,进而保证学校信息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总投入成本涉及到的概念如下:

总投入成本:包括该模型中的所有成本,即所有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学校工作期间所产生的所有信息技术和直接人力成本,如硬件、软件、外包服务供应商等。

间接成本:包括终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相互支持、技术培训、自我支持、用户软件程序安装和机器故障等所产生的时间成本。

硬件成本:包括客户端计算机、外围设备、服务器、网络设备年费和打印机的成本费用。

软件成本:包括在服务器和计算机终端所有运行软件所产生的年费。包括系统基础软件、教育管理软件、常用软件、与课程教学紧密相关的专业软件。

直接人力成本:包括承担业务和财务支持、专业技术培训或课程发展工作的职工工资成本。

专业发展与培训成本:为教职工提供各项使他们能熟练运用设备和软件完成学校任务的成本。

课程发展与支持成本: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教与学过程中所投入的人力成本。

根据上述定义,本研究中确定了如下总投入成本可测量指标,其计算方法如下:

硬件投入成本=各类硬件设备年损耗费用+网络年费

软件投入成本=学校教育信息化总投入*软件所占百分比

学校教育信息化总投入=学校教育信息化自主投入+政府专项投入经费

政府专项投入经费=学校教育信息化自主投入经费*自主经费与专项经费百分比

学校教育信息化自主投入经费=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总和*自主投入经费与生均公用经费百分比

直接人力成本=信息技术人员年均工资总和/2+外包服务费用

间接人力成本=(校长日均工资*参与培训天数)+(教师日均工资*参与培训天数*培训人次)+【教师日均工资*完成各项教育信息化活动(如公开课、课件制作、课题、论文写作等)平均天数*学科教师总数】+(教师日均工资*教师处理各种技术问题所多花平均天数*学科教师总数)+信息化应用教师个人奖励

隐性成本=【教师日均工资*完成各项教育信息化活动(如公开课、课件制作、课题、论文写作等)平均天数*学科教师总数】+(教师日均工资*教师处理各种技术问题所多花平均天数*学科教师总数)

课程开发与支持成本=教研投入+教科研投入+【教师日均工资*完成各项教育信息化活动天数(如公开课、课件制作、课题、论文写作等)平均天数*学科教师总数】

培训投入成本=(校长日均工资*参与培训天数)+(教师日均工资*参与培训天数*培训人次)+信息技术培训投入

在产出维度,主要关注的有以下几方面:硬件设备配置和应用情况,采用计算机使用周期的概念,有利于确定政府在学校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预先制定学校未来几年的信息化硬件设施的采购计划;在软件平台方面,采用了建设和利用率两个维度来横量,有利于明确学校最需要的软件平台,有利于及时剔除应用率少的软件,这样既能节省经费投入,减少学校维护负担,还有利于整合目前学校越来越庞大的信息软件平台系统;在资源方面,从来源渠道(市级资源库、区级资源库、校本资源库、自购资源)进行了划分,有利于明确数字资源的区域构成,以便开展高效的合作共享。

2.教师信息化行为特征指标

表2从应用投入、应用活动、应用产出和应用效益四个方面罗列了教师信息化行为一、二级指标。其中应用投入主要是从教师时间投入多少来计算,用定距变量来描述;其对应的应用效益主要是从信息技术应用为教师节省的工作时间为标准,用定序变量来描述,分为8个等级(在测试的时候,我们也从教师对信息技术所带效益的定性主观描述角度来测定,但测定的结果评价等级都很高,且差异性很小,与现实有所不符,所以我们采用了比较客观时间维度来衡量);应用活动分资源制作共享、学校信息化平台应用、信息技术教育课堂应用、课堂上信息技术应用方式目的四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由有若干个三级指标所构成,并采用5等级作为调查评价标准,获取数据属于定序变量;应用产出分为四个二级指标,其中论文发表数量用定距变量描述,参与课题情况采用的是定类变量,其他则采用了5等级定序变量来描述。

3.学生信息化行为特征指标

表3罗列了本研究中有关学生信息化行为特征的评价指标,绝大部分调查评价标准采用5等级,获取的调查数据属于定序变量。

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具有导向性,还能改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学校通过初期的诊断性评价可以具体定义阶段性具体目标,终结性评价能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实施效益和成果做全面价值判断,一方面能激励学校,另外一方面评价结果能为教育决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左晓梅.欧洲国家学校ICT应用效益(impact)研究述评[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3).

[2] 郭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与影响因素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8(6).

[3] 马元丽,费龙.英国ICT试验床项目效果分析及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22).

[4] Anja Balanskat,Roger Blamire,Stella Kefala. The ICT Impact Report.2006.

[5] Rae Condie, Bob Munro等.The impact of ICT in schools.2007.

[6] Jin-Ho Im.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ICT Use in Education.2006.

[作者:马莲姑(1981-),女,海南澄迈人,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信息技术系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陈国庆】

猜你喜欢

评价指标信息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基于UML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资源型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