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准科学课堂有效交流的着力点

2015-10-21吴雪明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5年10期
关键词:科学课堂启蒙着力点

吴雪明

[摘 要]三年级是学生科学课启蒙阶段,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出发,以“一个约定”引导学生走上有效交流的舞台。教师自身演好“交流者”和“导演者”两种角色,走好交流的设计、调整、点评“三步棋”,并以此为着力点,引导学生进行科学交流活动的学习、积累,从而实现科学课堂的有效交流。

[关键词]启蒙 科学课堂 交流 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0-080

科学课堂的交流要达到什么效果,取决于交流双方的说、听、思、辨,以及教师的“穿针引线”。对于刚接触科学课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在科学课交流活动中听什么、怎么听以及说什么、怎么说,都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并积累经验。三年级科学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着力,实现科学课堂的有效交流。

一、制订课堂约定,助学生走上有效交流的舞台

三年级学生被新奇有趣的科学课教材吸引,对科学课充满期待。正是这样,学生容易“过度”表现自己,忽略课堂约束,从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让学生“自我约束”非常必要,这就需要制订一个课堂“约定”,让学生好好地说、安静地听。

我所教班级调皮的男生较多,课堂上坐不安分、随便插嘴成了习惯。针对班情,我和学生商定《三(1)班科学课约定》。如下:

(1)听懂铃声。上课铃声响了立即进入教室坐端正。学期结束评选“科学课规范之星”。

(2)懂得倾听。随便打断他人讲话是不礼貌的行为,等别人说完了再举手发言是礼貌的表现。学期结束评选“科学课礼貌之星”。

(3)自信发言。当你有新想法时请举手,发言时声音响亮。学期结束评选“科学课博士之星”。

(4)记录进步。课后把当天科学课上的进步表现记录下来,在下一节科学课前交给老师并在班内公示。学期结束评选“科学课进步之星”。

(5)努力加分。如果你能积极开动脑筋,发表与别人不一样的观点并且是正确的,老师会为你额外加分。学期结束评选“科学课积分之星”。

三(1)班的这五条约定,对每一位学生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一个学期下来,该班学生的学习规范大有改观,随便插嘴的少了,积极发言的多了,课堂交流活动变得通畅有效。

约定起到了约束和引领的双重作用,引导学生登上有效交流的舞台,这是科学课堂有效交流的前提。

二、娴熟角色定位,促有效交流且行且深

教师在交流活动中一人分饰两种角色,即参与交流活动的“交流者”和引导交流走向的“导演者”。在科学课的启蒙阶段,教师把学生置于课堂交流“主角”的同时,更需娴熟自身的这两种角色定位,做到即时转换,既演好一名“交流者”,又演好一名“导演者”,引导学生走向更深层的交流活动。

借一位教师执教的《寻找有生命的物体》为例,探讨教师双重角色间的转换。教学伊始,师生围绕“到教室外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时要注意什么”的问题展开交流。教师问:“我们到教室外去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时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不要乱走。”教师又问:“除了不要乱走,还要注意什么?”有学生回答:“四处多看看。”教师继续问:“除了四处多看看,还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把看到的东西写下来。”……这样的交流是粗浅、低效的。笔者认为该教师没有在“交流者”与“导演者”间进行角色切换,错失了让交流且行且深的机会,倘若作些小修改,会有不同的效果。如当第一位学生回答“不要乱走”时,教师由“交流者”变身为“导演者”,抓住这个交流点追问“为什么不要乱走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而得出“注意安全”“不要惊扰小动物”“不践踏草坪”等观察须知。当第二个交流点“四处多看看”出现时,教师立即切换到“导演者”角色,提出“你们觉得要看看哪些地方呢”的问题,将交流引向深入。当第三个交流点“把看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出现时,教师应以“导演者”的身份,让学生交流写观察记录。

只有当教师娴熟自身这两种角色定位,才能适时切换,激发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将课堂交流往深处发展,这是科学课堂有效交流的关键。

三、关注交流过程,让有效交流且行且稳

科学课交流活动是有目的和指向的,不是随心所欲式的说说、听听、想想。要让交流活动规范起来,有章可循,才能让有效交流且行且稳,这就要走好交流活动设计、调整、点评三步棋。仍以《寻找有生命的物体》的交流活动为例进行说明。

1.扎实交流前的设计,让交流目标更明确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有“到教室外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时要注意什么”和“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以及“有生命的物体有哪些共同特征”这三个交流活动,是以“寻找”为基点,进行“怎么找它们”“为什么找出它们”和“它们共同的地方有哪些”三个层面的交流探讨,使学生在学习一些“观察须知”的同时,意识到观察安全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同时比较准确地表达观察到的现象,并能将现象与生命联系起来(从外在到本质),从众多个性中发现共性(从个性到共性)。

为此,设计如下:因为去室外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三年级学生的第一次室外观察活动,所以对“到教室外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时要注意什么”的交流活动宜采用师生交流的方式,教师应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了解观察要求、尊重生命等内容。后面两个交流活动应当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听与说的训练,宜采用生生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说、听、思、辨。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表达与思辨,才能离交流目标的达成更近一步。

2.灵活交流中的调整,让交流活动更有效

仅有好的交流设计不一定能确保交流有效。交流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难免有意外发生。这需要教师适时调整交流活动的策略,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说、听、思、辨,使交流活动的预设目标有效达成。

例如,在《寻找有生命的物体》的第三个交流活动中,很多学生把“要吃东西(需要营养)”定为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之一,教师也表示认可。有一位学生表示不同意,他说爷爷捉回一条黄鳝养在家里,喂它东西它都不吃。学生此语一出,引起 广泛共鸣,学生为此争红了脸。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介入,悦纳并化解这个“意外”,变生生交流为师生交流,否则学生就会将交流内容纠结于此,并因此争论不休。首先,教师肯定这位学生观察细致,能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其次,教师指出把黄鳝捉到家里饲养,已经改变了它的生活环境,它可能受到“刺激”拒食了,借机引导学生了解有生命的物体都会对刺激作出反应。

3.重视交流后的点评,让交流习惯更规范

在交流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上,还有一个更深层的交流目标需要特别关注,那就是学生良好交流习惯的养成。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教师要养成对学生的交流表现进行以鼓励性为主的点评习惯。

在三年级学生心中,老师的肯定与表扬、信任与期待是最高的“分数”,对其学习上的促进作用不可估量。科学教师不可轻视交流后的点评,应将此当作一种教学习惯保持下去。比如评价学生:“×××同学在交流中提出了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我们期待他以后更精彩的表现!”“你的表达很清晰,我们一听就明白了你的意思,声音也响亮,真不错!”“今天我们都看到了×××同学的进步,他安静地听别人说,积极动脑,多好啊!”……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既给了当事人肯定和鼓励,对其他学生也有促进和引领作用,更重要的是教师对交流的重视,会使学生从心底里重视每一次交流,最终促进学生良好交流习惯的养成。

学生记忆科学知识有三种境界:听过的,印象浅;辨过的,我会想;错过的,不会忘。科学课堂规范有序的交流活动,能让学生走进说、听、思、辨的空间,充分展现自己,呈现科学课堂交流的精彩与美妙。

(责编 童 夏)

猜你喜欢

科学课堂启蒙着力点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把治污的着力点放到基层去
让科学课堂更加有序、有效
创设情境,引发头脑风暴
再论中国近代史上的启蒙与救亡
言意共生,语文的“启蒙”之美
利用家庭资源延伸科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