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2015-10-21潘月慧
潘月慧
[摘 要]课程改革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情境、挖掘资源、提供时空、合作交流等途径,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问题,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数学教学 自主 合作 探究 乐趣 欲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0-033
叶圣陶先生说过:“老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我先让学生画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再提问:“你能把一个长50米、宽30米的篮球场画在纸上吗?”学生摇头说:“篮球场太大,纸这么小,画不下……”就在学生无从下手时,我让学生看中国地图:“你们知道中国地图是怎样画出来的吗?”学生好像悟到了什么,露出了笑容。就这样,在我没进行任何讲解的前提下,学生充分利用学过的比的知识,把篮球场的长和宽缩小若干倍,很快就画出了篮球场,使比例尺的概念自然生成。因此,只有当学生已有的经验被唤醒,才会有真切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二、挖掘资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挖掘教材,讲究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给学生各小组发三组小棒,即一组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一组小棒中两根小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一组小棒中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让学生用这三组小棒分别围三角形。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只有一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其他两组小棒怎么拼摆都没办法围成三角形。这时,我提出:“分别量出各组每根小棒的长度,观察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思考它们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在测量计算后发现:三根小棒,任意两根之和大于第三根可以围成三角形。对于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不用我再去点拨,学生都迫不及待地去探究,争着抢着说出自己的发现。这样的探究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增强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提供时空,让学生体验探究成功的快乐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在探究中感知,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快乐。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准备圆锥、圆柱等学具让学生进行操作实验。第一组学生将圆锥装满沙子倒入圆柱中,三次倒满,认为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 / 3;第二组学生将圆锥装满沙子倒入圆柱中,四次装满,认为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 / 4;第三组学生将圆锥装满沙子倒入圆柱中,也是三次装满,认为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 / 3;第四组学生将圆锥装满沙子倒入圆柱中,不到三次就装满了……结论不确定,怎么办呢?我及时给予启发:“请各组将实验的圆柱和圆锥比较一下,并看看第一组、第三组中圆柱和圆锥的情况。”学生马上进行观察、比较,发现这两组用的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的。我追问:“是不是所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都有这个关系呢?请同学们交换学具再试试看。”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迫不及待地交换学具进行实验,最后发现: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 / 3……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空,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快乐。
四、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
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体验到数学探究的乐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把圆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再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发现。汇报交流时,有的小组认为圆的半径、直径都相等,有的小组则表示反对。我没有马上进行评判,而是要求学生拿出事实依据验证自己的结论。学生兴趣很高,小组之间据理力争,最后错误的小组终于理解并向同学道谢。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最后战胜困难,获取了知识。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得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探究的乐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探究的机会、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天空。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