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练笔,练出别样精彩
2015-10-21徐艳
徐艳
[摘 要]对当下练笔的设计参差不齐的情况,教师可以从情境营造,唤醒学生的内在自觉;解构文本,开掘训练资源等维度入手,让学生走进人物,链接生活,在留白中想象体验,在插图中观察对比,在佳句中模仿创生,让随堂练笔练出别样精彩。
[关键词]随堂练笔 情境营造 探寻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0-016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用”理念以来,一时间随文练笔铺天盖地。但练笔的设计参差不齐,有的为练笔而练笔,有的缺少方法指导,有的缺少评价总结,使练笔成为一种形式。如何提升随堂练笔的效果呢?
一、情境营造,唤醒内在自觉
1.角色置换,走进人物
学习主体没有对文本人物内心情感的体悟,就难以形成心潮澎湃的情感冲动,语言的表达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揣度人物,从而获取真实而丰满的情感认知,提升表达的欲望。
如在教学《二泉映月》时,为了让学生切实感受双目失明的阿炳流浪街头卖艺度日的艰辛,教师引导学生闭目体验眼前一片漆黑可能会遇到怎样的情况。接着,教师点拨学生联系阿炳的身世、丧失亲人的痛苦,并整合起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的随文练笔言辞真切,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2.把握现实,链接生活
没有生活的支撑,学生就难以感知文本的内涵;没有生活的介入,学生的练笔也就失去了浸润。因此,练笔应该以学生原始的生活储备为基础,这样学生才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如在教学《广玉兰》时,教师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对广玉兰四种形态的写法描写自己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花。一位学生这样描写荷花:“满池的荷花千姿百态。有的直立着身子,好像仰望蓝天的白云;有的好像在沉睡,枕着荷叶进入了甜甜的梦乡;有的摇晃着身子,好像在向游人们打招呼……”
二、解构文本,开掘训练资源
随堂练笔,其训练的价值源自教材文本。这就需要教师在解读文本时,紧扣文本特质,开掘文本蕴含的语言价值,为学生的练笔探寻最佳的资源。
1.在留白中想象体验
文本创作过程中,为了表达的需要,作者常常有意留下文本表达的空白,给予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以达到余音绕梁的表达效果。这对阅读教学而言就形成了较好的突破口,既可以依循留白走进文本内核,把握文本主题价值,更可以借助留白,引导学生进行言语表达的训练。
如在教学《一路花香》时,作者依循破水罐惭愧、快乐、伤心的情感变化组织文本,而在与挑水工对话后,破水罐又有着怎样的变化,作者却留下了空白。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悉心体悟,沿着故事发展的情境提炼出“欣慰”“高兴”“自豪”等词语。紧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围绕其中一个关键词进行体悟思考,想象破水罐此时的内心活动。学生的言语实践不仅为文本增设了一个结尾,更在实践过程中借助破水罐的内心活动,让寓言蕴含的道理以理性的方式植根于学生的意识中,起到了较好的练笔效果。
2.在插图中观察对比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文本内容的直观再现。在阅读教学中灵活充分地运用插图,不仅能快速感知文本,更能为学生的随堂练笔提供有效的资源保障。
如《沙漠中的绿洲》一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描写迪拜的街头风光,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中提供的迪拜风光插图,在课堂中完成练笔任务。首先,教师出示插图引导学生整体观察,要求以词语提炼的方式概括观察插图之后的总体感受,如“鳞次栉比”“鲜花满地”“绿树成荫”等。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口头描述:“我看到了( )的( ),( )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它( )。”教学至此,并没有结束,教师出示了一幅沙漠图,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在巨大的落差中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让学生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付诸文字。
3.在佳句中模仿创生
随堂练笔不在于文本的布局谋篇,而在于在现有写作方法和典型句式中进行实践性的语言训练,讲究一课一得。因此,教师要善于开掘蕴藏于文本中的言语训练点,让学生在模仿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有效发展。
《泉城》第一自然段从声音、形态两大维度通过“实写+联想”句式进行表达。这种特殊的言语形式对很多学生而言是第一次接触,更是写景状物的有效句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帮助学生感知大意、把握形式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依循这样的句式进行拓展性练笔,要求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言语句式的模仿、运用,高效发挥文本作为例子的作用。
总而言之,强化随堂练笔是夯实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策略。阅读教学应该充分考量学生实际与教材文本之间的契合点,为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奠基。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