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小工业城市转型和人居环境对策
2015-10-21邢晓萌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工业城市面临能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等问题。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工业城市面临转型。在此条件下,转型期工业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张家口宣化区为例,通过分析传统工业城市人居环境的特点,宣化区人居环境建设发展现状,找到现存的基本问题,探讨工业化发展后期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人居环境建设策略。
关键词:工业城市 宣化区 人居环境 转型策略
随着“雾霾”挥之不去,曾是支撑城市发展的钢铁产业,而今贴上了“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标签,以钢铁产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城市,城市住房紧张、生态环境恶化、能源消耗等问题日趋严重,城市人居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虽然中小型工业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对这些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小型工业城市的人居环境研究并不多。因此,及时总结工业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中的问题,积极推行工业城市转型,促进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中小型工业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特点
城市人居环境是指城市中各种维护人类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是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环境。它不仅是城市居民居住和活动的有形空间,而且还包括贯穿于其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
中小型工业城市依托早期大型工业发展而来,常驻居民很大比例是大型工业的员工,工业用电、用水、用地占的比重也很大。由于近几年来,工业的发展进入下滑期,工业城市整体人居环境水平发展缓慢,人居环境建设力度不足,与其他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工业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侧重工业后期的城市修复和环境整治,工业化发展后期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修复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融合发展其他产业,促进工业城市的转型发展是工业化城市后期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
2.张家口宣化区概况及人居环境建设现状
宣化区是河北省张家口市市辖区之一,位于张家口市区东南28公里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格局方正,北靠阴山、南临洋河,有“京西第一府”之称,城市常住人口在40万人左右。宣化区是传统的工业促进发展模式,城区里有着建厂90多年的国有大型企业—宣钢,是城市的主导企业。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人居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与多元化。宣化作为传统工业城市,现在正在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存的文物建筑,努力转型生态宜居城市,发展新型产业,人居环境得到较好改善。
2.1住房保障与社区发展
随着人居环境建设的深入研究,宣化区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对棚户区进行了积极改造,营造新型社区环境。积极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疏解城市功能、提升承载能力。在保障居民住房的基础上,建立社区,提升普通居民的经济收入,居民用在衣着、医疗保健及教育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呈现持续增加。
2.2生态环境质量建设
工业城市的生态环境治理是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老城区环境保护和治理成果显著,市区绿化美化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以创建园林城市为切入点,通过“拆违见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增绿添彩”等方式积极谋划绿化工作,以节点绿化、柳川河改造、增绿添彩工程为切入点,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2.3城市特色风貌景观建设
宣化区在建设新的休闲圈的同时,对旧的休闲圈也进行更新改造。万柳公园、人民公园、中山广场、世纪广场与首批建立的小东门游园、建国街游园、长春路游园等7个街心游园一同装点着古城。
2.4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宣化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老城区还有保存比较完好的文物建筑,为了保存这些现有的文物建筑、提高整个宣化城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实施了大新门及西城墙、时恩寺、清真南大寺、辽墓景区、宣化博物馆等30多个文物保护和开发项目。
2.5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由于宣化区地理区位的特殊性,城市交通是工业发展后期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宣化区地处山西、内蒙要道,110、112国道从宣化中心城区穿城而过。这两条国道也是山西、内蒙等地为京津地区输送煤炭、矿产品的必经之路。为了疏解日益增加的车流量给城区交通带来的巨大压力,及改善噪音、尾气、遗撒杂物等污染的城区环境,宣化区在道路系统的建设上增设了外环路,对这些经过却不进入城区的车辆进行分流,减缓城市的拥挤度,同时也可以净化空气,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宣化区人居环境建设仍存有的问题
宣化区作为一个小型工业城市,在工业发展的后期,积极进行产业更替,为了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提高整个宣化区的生活质量,人居环境建设上已经小有所成,但尽管如此,宣化区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1生態环境质量不佳
工业城市在发展时期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虽然宣化区在生态环境修复方面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但生态环境恶化依然是困扰宣化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其中空气质量不佳尤为严重。宣化区内有建厂90多年的国有大型企业—宣钢,有建厂20多年的国家特大型企业—张家口发电厂,工业经济结构偏重,传统产业占比高,节能减排历史欠账较多。
3.2居民住房刚性需求未解决
随着城市土地供应的日趋紧张,住宅用地价格快速增长导致商品房价格快速攀升,表现出住房价格收入比过高。每年住房建设量虽然很大,但是住房分配不均,低收入人群住房依然不能得到保障。工业发展时期工人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收入较低,工业发展后期来临,工人面临着裁员,大量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显得尤为突出。
3.3近代工业区缺乏有机更新
在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下,钢铁产业需要转换发展模式,在做精做强钢铁主业的同时,向非钢领域寻求新的效益增长来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同时目前工业企业仍较分散于城市内,未合理的重新配置,整合厂区土地利用,使城市空间发展受到限制。
4.宣化区转型发展的人居环境建设对策
随着城市的发展,工业慢慢走向没落,城市转型不可避免,宣化区在由传统工业城市向生态宜居的历史文化城市转型。对于宣化区产业转型发展中的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以下对策:
4.1积极发展产业转型,打造特色文化产业
在宣化区老城区的工业厂房原址,通过异地扩能升级、就地转型升级改造等方式對老工业区实施主体功能转型升级,推进与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同时从新整合利用原有工业厂区,重新规划发展现代商业、旅游、文化创意、生态居住等新兴产业,努力打造更生态宜居的历史文化城区。
宣化区当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古迹,产业转型尊重地方传统和文脉传承,对宣化区的历史文物古迹进行修复和保护,规划管理周边建筑,突出重点,修复生态环境。在人居环境的建设中对历史建筑做好宣传和保护,营造新型文化旅游产业。
4.2 产业联动性发展,带动当地特色产业
宣化区有着自己当地的特产水果——牛奶葡萄,随着工业的转型,旅游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宣传,推行产业联动发展,发展宣化当地的特产水果,达到产业转型带动经济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借助于其他载体将文化内涵外在化、有形化。宣化区文化内涵外在化的途径之一是当地现存的一部分历史建筑,另一途径便是当地的特色水果——牛奶葡萄。在工业转型,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前提下,宣化区进行产业联动发展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完善旅游行业、文化产业以及特色水果行业联动发展的管理机构,合理的管理,制定有效的发展策略。2.尽快编制相应的经济发展规划并将规划落到实处。3.建设产业发展基地,力求三者空间上的结合,打造复合型产业链。4.培养专业的人才,吸取成功者的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产业联动发展是宣化区转型发展的出路之一。
4.3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宣化区工业化发展后期为了改变工业时期遗留的基础设施问题,在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业化发展后期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完整、高效、平稳的运行,构建现代化城市的交通体系,城区外增设外环路,城区内修建人行路,缩小道路尺度,联系城区内文物建筑,构建特色的富有文化韵味的街巷空间;完善城市供电、供水、供气、供热、排污等管网线路的布局和更新,满足各区人民的生活需求,尤其是原有工业区迁出地段,原有工业区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要求,需要重点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能够满足城市经济发展、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是工业化发展后期工业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
4.4优化环境建设,创造整体环境空间
由于工业发展时期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工业化发展后期生态环境修复是解决当地居民生活上最现实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建设,完善环境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由于工业发展时期城市求发展,在法律政策上以及人们的意识中对生态环境概念并不深入,形成在法律上、人们意识上对工业的发展有侧重,从而忽视环境的问题。
其次,继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降耗、节能减排。污染性企业外迁,城区内对保留企业进行产业转型,注重对城市市容、市貌的建设与管理,加大城市绿化工作的建设,增加城市绿化率,美化城市环境并在空间形成整体。
最后,二元结构发展,有效地提高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宣化区的南部和北部要结合自身的优势特点,采取不同的经济发展策略,北部新建地区不存在工业的痕迹,在新的规划中主要是居民区和商业区等,依托现有公园及广场进行绿化;居住区与商业区之间,居住区之间的慢行系统设置慢行绿道,联系整个区域,为居民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公共空间;南部地区是原有的宣钢的工业区并具有较多的文物建筑,随着产业转型的发展,该地区的绿地系统围绕文物建筑展开,形成完整的系统,突出特色文化。
4.5加强住房保障,营造独特的社区文化
中小型工业城市的常驻居民很大比例是大型工业的员工,居民居住的环境质量直接决定着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高低,关系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工业化城市一般是由大型工业发展而来,城市规模是由工业不断蔓延而扩大的,各种配套设施也是围绕产业而布置的。伴随工业城市的快速发展,员工数量的增多会造成城市居住拥挤,工业化发展后期的城市要科学合理改善居住区环境,积极改造城中村、老城区落后的人居环境条件,建设生态小区,完善居住区的硬件环境建设,提升软环境建设,提高人民的居住质量。
在保障居民住房的同时,结合已有社区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体验和参与性活动,依托宣化的各类文物历史建筑,举办各类特色文化活动,引导和激发群众参与建设和管理,增加人们对宣化文化的认同感,营造社区文化。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人居环境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叶耀先.中国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4).
[3] 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0-12.
[4] 阎友兵 谭鲁飞 张颖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27(130).
*标注“本研究由北京建筑大学“城乡建设与管理”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项目资助”。
作者
姓名:邢晓萌 出生年月:1989.01 性别:女 籍贯:河北张家口人
学历:建筑学硕士 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