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互动下高职院校服装成衣工艺课程实践研究思路
2015-10-21吴敬张晶镜
吴敬 张晶镜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服装成衣工艺课程校企互动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研究现状以及服装成衣工艺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确定了研究服装成衣工艺课程校企互动的研究目标与创新点,并提出了通过构建研究目标和创新点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校企互动 高职 服装成衣工艺 实践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从十七大报告中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十八大报告中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两字的加入,赋予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目标和内涵。①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要同市场“零距离”对接,校企合作是真正把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积极探索校企互动、合作办学的新途径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服装成衣工艺课程是服装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教学与工厂生产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实践,从而掌握各种常用服装机械的使用、各类服装的缝制工艺。但随着服装企业的发展对用工规格逐渐细化,对服装各类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上升,服装院校毕业的学生要么崇尚艺术,鄙视技术;要么天马行空、纸上谈兵;要么缺少动手能力,更不关心市场需求。②这样的现状使得服装专业毕业生严重与市场脱节,迫使服装专业相关课程不得不面临改革。
二、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服装专业课程校企互动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在国内职业教育是一个较为前沿的研究领域,同时亦是大势所趋。众多高职院校一直努力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但大多处于探索阶段,如“校企合作”“定单式”教学等模式。在兄弟院校中,也有少数开始强调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把企业的岗位需求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带进课堂,企业参与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使得课程内容与企业技术和工艺发展步伐一致,解决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问题。类似的模式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仍需因地制宜,深入探索与实践。
三、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学习积极性是学生的一种学习状态,是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行为的体现。在实际服装教学中,学生逃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等现象屡见不鲜,不少学生对课程有一定盲目性,自嘲为“小裁缝”。不同程度地出现对学习的倦怠情绪,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有的学生片面地认为自己毕业后的就业目标是设计师,是管理人员,动手的技术应该由那些缝纫工或中职学生来完成,因此尽量逃避实践课程的学习,甚至有的学生将教师布置的实践成衣作业交由社会加工完成。这种局面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与效果。
(二)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服装院校的规模扩大化,拉动了服装专业教师的需求,使得很多服装教师直接从学校再跨入学校。一些教师没有经历企业实践经验,对企业知识一概不知,在授课时避重就轻,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很难将实践教学内容深入到每个教学环节。这种实践经验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实践性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实践条件受到限制
近年来,国内服装院校和服装专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扩大。但很多院校按照普通的理工科或者文科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管理,对服装专业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服装专业实践性强,强调的是学生理论指导实践动手的能力,需要现代化的实践场所和设备,但由于很多院校办学仓促,导致服装设计教学大多局限在课堂教学,无法按照专业需求开展必备的实践训练。有的学校一名教师需辅导近30名甚至更多的学生,教学时不仅要分多批次进行示范,且示范操作时,学生层层围着教师,有些学生根本看不清操作细节和要领,更没条件模拟公司、工厂的每个实践环节的练习,从而也不能实现学生从学习场所向工作现场过渡的实践教学运用。
四、研究目标与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通过南通职业大学艺术设計学院服装专业毕业班学生与南通周边几家公司实习互动为研究背景,从现有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研究、企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四个方面着手研究,分析当前校企合作模式的可行性及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学生在工厂实习情况的调研分析及各企业单位的岗位需求考察,重新调整课程教学形式,通过数据分析,结合教学实际,探索校企互动模式下本课程改革实施的适用性。旨在解决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之间的种种衔接问题,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二)创新点
1.校企互动,优化课程结构
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学生提供生产的真实环境,结合实际深入学习知识,培养出与市场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以实践课题、项目化为主的课程结构,引导学生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以企业真实命题为载体设计课程结构,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真实命题设计。学生在工作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完成制定计划、学习、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从而提升自己的设计与实践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不断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等综合职业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校企互动,实现双赢
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的目的是共享、共赢,学校借助企业的设备、技术、模式等,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职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而企业则同样可借助学校的知识、科研优势,进行企业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并在校企合作的同时引进人才,使得产学研结合建立在一个有效实体上。
3.重新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企业教学实践基地,同样为教师从事专业教学及项目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直接从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提取教学素材,将教学实践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把新技术、新工艺引进课堂教学。同时,教师也可在这一过程中获取科研课题,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形成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这也是专业教师自身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得以提升的过程,为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打下基础。
(注:本文为2013校级教育科学课题,课题编号:1307316;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ZYB78;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项目编号:2013SJD760041)
注释:
①李曜明.推进教改发展:坚持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2—11—19.
②吴敬.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的实践教学创新[J].南通职业大学,2013(3).
作者单位:南通职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责任编辑:张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