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方式在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治疗中的应用
2015-10-21金好好
金好好
【摘要】目的:探讨母乳喂养方式对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接受相同临床治疗,观察组患儿行母乳喂养,对照组患儿行人工喂养。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母乳喂养婴幼儿可有效提高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治疗效果,避免患儿死亡。因此,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母乳喂养;轮状病毒性腹泻;婴幼儿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27-01
轮状病毒性腹泻是儿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同时也是造成婴幼儿死亡的重要原因。轮状病毒性腹泻顾名思义是因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该病毒会造成小肠黏膜病变,加快肠道蠕动,使得肠道的葡萄糖吸收功能发生障碍,进而引发渗透性腹泻[1]。母乳是婴幼儿最理想、最天然的食物,既能够提供婴幼儿生存成长所需的能量,又可对婴幼儿肠道内的腐败菌产生抑制作用,从而起到很好的抗细菌感染效果。对此,为详细了解母乳喂养方式对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治疗的影响,文章结合我院工作实例展开对比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100例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符合轮状病毒性腹泻临床诊断标准;脱水均属中度以下;大便常规检查正常;无心血管疾病史,及研究近期无其他疾病;患儿家长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且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不符合以上纳入标准。本研究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6~13个月,平均年龄(8.1±2.3)个月;腹泻时间4~12天,平均病程(9.2±4.3)天;同時,合并发热者17例;合并呕吐者15例,合并脱水者6例。对照组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5~13个月,平均年龄(8.3±1.9)个月;腹泻时间4~13天,平均病程(9.4±4.5)天;同时,合并发热者18例;合并呕吐者16例,合并脱水者6例。两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两组相同临床治疗,包括:静脉补充水及电解质,维持患儿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使用肠黏膜保护剂治疗;另外,进行静脉滴注病毒唑注射液(国药准字H33021960,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静脉滴注维生素,口服锌治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儿接受母乳喂养,而对照组患儿接受人工喂养。
1.3疗效判断标准[2]
本文将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治疗1~2d后,发热、呕吐等症状消失,腹泻次数低于2次/日,大便恢复正常);显效(治疗2~3d后,发热、呕吐等症状基本消失,腹泻次数低于4次/日,大便中水分明显减少,性状得到改善);无效(治疗3d后,相关症状及腹泻情况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大便性状无改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治愈38例,显效1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治愈28例,显效13例,无效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2.00%。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轮状病毒会破坏小肠黏膜细胞,致使细胞坏死、变性,从而使得微绒毛变短、不整齐或混浊,致使大量肠上皮细胞被破坏,进而导致肠道蠕动加快,排便频繁。同时,肠上皮细胞的破坏还会影响水、电解质以及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肠道内的双糖酶活性降低及钠的转运功能减弱,进而引发腹泻。采用母乳喂养方式,不仅能够为婴幼儿提供充足的营养成分及能力,而且母乳中还包含大量的免疫抗体以及免疫活性细胞,可有效提高婴幼儿的机体免疫力,抑制轮状病毒等有毒物质的活性,避免以上物质引发疾病[3]。可以说母乳喂养同样是治疗轮床病毒性腹泻的方法之一。
本文研究发现:接受母乳喂养的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接受人工喂养的对照组。结果表明: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母乳喂养婴幼儿可有效提高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苏畅.母乳喂养方式在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2,13(8):1262-1263.
[2]唐晓芳,屈晓婷.喂养方式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21(17):1381.
[3]顾蓁,沈华琴.喂养方式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影响[J].临床儿科杂志,2010,8(1):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