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感染性中耳炎的规范化诊断及治疗方法
2015-10-21徐延民
徐延民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感染性中耳炎的规范化诊断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将临床上2013年5月~12月诊断为中耳炎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采取细菌学培养以及hbv-dna的检查并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根据患者的细菌学培养及hbv-dna的检查能确诊其为感染性中耳炎,通过分析可以得知患者感染性中耳炎所属的类型。结论病原学培养的方法是规范化诊断感染性中耳炎的主要方法之一,并可以通过此种方法进一步的得知疾病的基本类型,对有效的根据诊断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对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感染性中耳炎;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76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12-01
在临床上感染性中耳炎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耳朵听力下降,假若治疗不当,甚至可以导致耳聋,是一种常见的致聋性疾病。感染性耳聋是许多致病微生物的感染,如病毒、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等,科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内耳病损,导致双耳或单耳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或前庭功能障碍,成为感染性耳聋。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导致对感染性中耳炎的诊断和治疗难度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该种疾病致聋的机率,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临床上2013年5月~12月诊断为中耳炎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15~79岁。30例患者共同的临床表现都有耳朵听力降低,流脓、疼痛不适的现象。且在30例患者中有13例患者属于细菌性中耳炎,有9例患者属于真菌性中耳炎,其余8例患者属于病毒性中耳炎。
1.2临床诊断方法首先应对患者的耳部情况进行详细的评估,检查是否为外伤或者是由于使用不洁等原因导致耳部的感染等。之后对30例患者进行相应的细菌学培养以及hbv-dna的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分别细菌性中耳炎、真菌性中耳炎及病毒性中耳炎三种感染性中耳炎的临床特殊的症状和体征,对其诊断的方式和治疗的方法进行总结分析。
2结果
根据患者的细菌学培养及hbv-dna的检查能确诊其为感染性中耳炎,通过对检查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得知患者感染性中耳炎所属的类型。在30例患者中有13例患者属于细菌性中耳炎,有9例患者属于真菌性中耳炎,其余8例患者属于病毒性中耳炎。这些诊断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为感染性中耳炎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促进了疾病的治疗成功机率[1] 。
3治疗方法
感染性中耳炎有多种病原菌,根据检查可以进一步分析出具体致病的病原菌的类型,并针对其致病的病原菌进行治疗。在此次临床试验中,通过对30例患者的进行细菌学培养检查及hbv-dna的检查能确诊感染性中耳炎基本上为三种类型,分别为细菌性中耳炎、真菌性中耳炎以及病毒性中耳炎[2] 。
在治疗方式上应采取针对性的个体化的治疗。针对细菌性中耳炎应给予患者0.3%的左氧氟沙星进行抗菌治疗的同时在日常的生活饮食方面增加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摄入及满足机体对维生素C的需求量。对于长期用药而疾病没有好转现象的患者以及中耳感染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应给予药物头孢哌酮钠进行静脉滴注治疗以增加药物治疗的疗效。对于9例患有真菌性中耳炎的患者针对检查的结果可以采取滴耳药水的方式进行治疗,针对病原菌采取相应的抗菌药物,例如2%氟康唑滴耳药水进行治疗,避免在治疗的过程中应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而增加药物的副作用。对于8例患有病毒性中耳炎的患者可以采取0.2%的阿昔洛韦进行耳部局部滴注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的同时并联合应用阿昔洛韦药片进行抗病毒治疗[3] 。
4讨论
中耳为含气的不规则小腔隙,主要位于颞骨岩部内,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各部均内衬粘膜并相互延续,故病变可相互蔓延。中耳炎是中耳范围的急性和慢性炎症性病变,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炎症,大多数感染性中耳炎为细菌感染性,少数为真菌、结核或其它少见类型感染。耳朵中耳部位时最易导致感染和炎症的部位,治疗不当或处理不及时可能导致耳朵听力的降低甚至导致耳朵失聋,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致聋耳症之一,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在临床上通常采取细菌学培养法和涂片检查法对感染性中耳炎进行诊断分析。而在本文所涉及的实验中主要采取细菌学培养的方法进行诊断分析,细菌学培养可以通过培养出的细菌类型进一步的确定感染性中耳炎的疾病类型,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及准确的给药。而对于涂片检查法对感染性中耳炎进行诊断分析是临床早期常用的检查诊断方法,涂片检查法优于获取涂片标本的方法较为容易,因此所需的时间也较短,可以在短时间内确定是否发生耳部感染以及导致耳部感染具体的细菌类型。根据相关报道成涂片检查法用于感染性中耳炎的检查和诊断方面对真菌性中耳炎的检出率较高,由此可知进行涂片检查法对于感染性中耳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此实验分析的感染性中耳炎三种类型中,其临床表现的症状和体征较为相似,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疾病诊断的难度。而细菌学培养法和涂片检查法在临床上的使用不仅可以明确是否发生耳部感染,而且可以得知耳部感染具体的类型,两种检查方法相互补充大大提高了感染性中耳炎诊断的准确性,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并且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针对性的用药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盲目使用抗生素的可能。
所以说提高对感染性中耳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的研究,增强疾病的检出率和分别率,并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和针对性的给药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谢韶琼,廖万清.中枢神经系统奴卡菌病研究现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3):212-213.
[2] 陈东科,孙长贵.实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94.
[3]葉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