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脉方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90例疗效观察

2015-10-21吴建华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中医疗法

吴建华

【摘要】 目的 观察通脉方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20例Ⅱ-Ⅲ期ASO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90例予通脉方,水煎服或颗粒剂冲服,1剂/d;对照组30例予前列地尔静脉滴注并配合拜阿斯匹灵口服治疗。用药4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42.22%,总有效率92.22%;对照组治愈率20.00%,总有效率76.67%,两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脉方治疗ASO疗效满意。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疗法;活血化痰 通脉活络

【中图分类号】R72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620-0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由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的一种慢性闭塞性疾病,一般发生于下肢大中动脉,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主要临床表现为早期患者自觉下肢麻木、肿胀、酸痛、发凉,进而出现间歇性跛行、甚或静息痛,随着病情进展甚至发生肢体末端溃疡、坏疽,导致截肢。病情严重者可以危及生命。2011~2013年,我们运用通脉方治疗90例Ⅱ、Ⅲ期患者,并设对照组30例对比观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观察120例Ⅱ、Ⅲ期ASO患者,分期标准:根据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按Fontaine分类法,临床上分为4期。第Ⅰ期(轻微主诉期),患者感觉患肢发凉、怕冷,或轻度麻木,活动后易疲劳感。第Ⅱ期(间歇性跋行期),患者在行走时小腿的肌肉产生痉挛、疼痛及疲乏无力,必须停止行走,休息片刻后,症状有所缓解,才能继续活动。第Ⅲ期(静息痛期),患者行走障碍而且在休息时也感到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第Ⅳ期(组织坏死期),早期坏疽和溃疡往往发生在足趾,感染、坏疽可逐渐向上发展至足部、踝部、或者小腿,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其中合并高血压62例,糖尿病52例,冠心病39例,高血脂症46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男69例,女21例;年龄53~85岁,平均(63.57±6.35)岁;病程1~18年,平均(5.85±4.93)年,Ⅱ期56例,Ⅲ期34例;对照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50~82岁,平均(62.5±4.86)岁;病程1~20年,平均(6.0±3.80)年,Ⅱ期20例,Ⅲ期10例。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两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者常规予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治疗。治疗组:通脉方以活血化痰、通脉活络为大法。药用:没药、川芎、红花、水蛭各12g,元胡、白术、茯苓、地龙、地鳖虫、蒲黄、姜黄、海藻各15g,生黄芪、毛冬青、绞股蓝、山楂、泽泻、丹参各20g,血竭粉、三七粉各3g等。水煎两次分早晚服,或者上方各药按颗粒剂(江阴江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配方分2次直接冲服,1剂/d。 对照组:予前列地尔(本溪恒康制药公司生产)10ug/d静点,1次/d;拜阿斯匹灵100mg,口服,1次/d。两组均4周为1疗程,疗程前后均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制定标准[1]。痊愈:自觉症状消失,肢体血液循环(皮温、皮色)明显改善,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基本恢复,肢体侧支循环建立,血管多普勒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显效:自觉症状好转,肢体血液循环(皮温、皮色)较前改善,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及血管多普勒检查均明显好转;有效:自觉症状好转,肢体血液循环(皮温、皮色)、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及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略有改善;无效:自觉症状改善不明显,病情加重。

3.2 治疗结果 1个疗程结束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例(%)

4 讨论

近年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病人数不断增多,且有年轻化趋势,该病已成为血管外科常见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累及周围动脉的一种临床表现,早期症状并不典型,易于被误诊,往往被误诊为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症等病症,错失早期治愈时机。鉴于该病患者首诊多选骨科门诊,因此应该引起骨科医生的高度重视,只要认识到该病,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该病就不难了。下肢动脉一旦发生狭窄或闭塞,血液循环障碍可能会发生溃疡甚至肢体坏疽,病残率和病死率较高,严重危害环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本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避免肢体发生坏疽之关键。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首先应是动脉硬化的系统治疗,包括戒烟,控制血糖、血脂、高血压,适当锻炼等措施。西药治疗主要有血管活性剂、抗凝剂、溶栓剂、降脂剂等。Ⅲ、Ⅳ期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可选择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和外科血管重建手术等。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平素嗜食肥甘厚味,导致脾胃、肝胆等脏腑失调而致,脾胃运化失常、肝胆疏泄失调导致痰浊、瘀血内生,痰瘀互结于经脉,而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不通则经脉失于濡养,故临床见有肢体疼痛、麻木、酸冷甚或肢体溃疡坏疽等症状。因此,中医治疗应以活血、化痰、通脉为大法。笔者据此大法为基础,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筛选出具有降脂、活血、消斑、溶栓、解痉、促进血管新生的中药组成通脉方,方中生黄芪补气行血,丹参、川芎、元胡、三七、没药、血竭、红花、蒲黄、姜黄行气活血散瘀通脉,地龙、地鳖虫、水蛭搜风、活血、破瘀、通经、解痉、止痛,白术、泽泻、茯苓健脾渗湿化痰,海藻化痰软坚散结,毛冬青、绞股蓝、山楂祛瘀化痰,全方达到活血、化痰、通脉活络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活血化瘀中药不仅具有抗凝、降低血黏度、抑制血栓形成作用,而且具有促进新生血管形成之作用;祛湿化痰中药及活血中药具有降脂、消除粥样斑块作用;虫类药具有较强的抗凝、消栓、解痉作用,因此通脉方涵盖了现代医学药物综合治疗的所有方面。本資料表明,通脉方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无毒副作用,对Ⅱ、Ⅲ期患者均有较好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药学会脉管专业委员会.周围血管病中医研究最新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354-357.

猜你喜欢

中医疗法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近十年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中医治疗进展
中医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文献分析
中医治疗阴道炎的疗效分析
高血压肾病诊治经验采撷
中医疗法治疗三踝骨折126例临床观察
解乐业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