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院制在我国高校的可行性研究

2015-10-21张欣颖张云鹏

新课程·下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书院制可行性高校

张欣颖 张云鹏

摘 要:书院制学生管理体制最早在英国大学出现,当前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是实施书院制的主力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的一些高校也开始试点书院制管理模式。因此,進一步理清书院制的内涵和主要特征,分析其在我国高校普遍开展的可行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书院制;高校;可行性

一、书院制综述

1.书院制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开始于唐朝,经过宋元明清的发展与兴衰更替,直到庚子新政后,全国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书院制度瓦解。书院制在国外被称为住宿学院制,最早兴起于12世纪的法国巴黎,之后住宿学院制在英美等国家逐渐兴盛起来。

书院制作为我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高等教育形式,其强调德育的育人理念、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方法、精简高效的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在深化高校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进行学习、借鉴。其作为欧美国家普遍实行的管理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书院制的内涵

在书院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中,学界对书院制的理解也在不断丰富、完善。一部分学者将书院制定义为对学生实施通识教育的新型学生教育模式,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书院制是新型的学生公寓生活管理模式,还有学者将书院制定义为以“全人”为培养目标的教育管理制度。

面对国内外学者对书院制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高校书院制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书院制是实现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鼓励不同背景的学生互相学习交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二、书院制学生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及优势

1.书院制学生管理体制主要特征

通过研究国外大学的住宿学院制模式并结合国内书院制试点高校的情况,我们认为书院制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打破传统住宿模式,实行学生随机混住,方便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间相互学习、相互融合,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配备学业导师作为宿舍管理人员。不同于以往的宿管人员,导师除了上课外,还可以在宿舍与学生开展学术交流与研究,随时解答学生的学业和人生疑惑,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

(3)便于开展有针对性的内容丰富的各项学生活动。书院可通过成立社团、有针对性、有目的地举办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让学生宿舍除了居住娱乐外还增强育人功能。

(4)书院里建设配套设施,能免费为学生提供开展各项活动和学习交流的场所。

2.书院制学生管理体制优势

(1)书院制学生管理有利于学校推行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旨在通过设立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课程,培养身心健康、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实施书院制学生管理的一个主要目的即推行通识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书院制学生管理是学校通识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2)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任务,书院制学生管理有利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书院制以通识教育为依托,打破专业界限,为不同学科学生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创造条件。

(3)有利于发展大学文化,构建和谐书院文化

书院配有休闲娱乐设施和学生活动中心,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创造适宜的文化环境。逐步形成的书院精神和书院文化,增强了学生对书院的认同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书院内严格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学生性格的养成、良好习惯的培养,形成了制度性约束。在书院式学生管理体制下,大学文化在物质、精神与制度三个层面都得到全面的体现。

三、书院制在我国高校实行的条件分析

1.物质条件

书院制在物质层面的条件主要包括优美的校园环境和丰富完善的硬件设施。校园环境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丰富完善的设施是书院制的物质层面建设的另一重点。书院制通过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修建相对独立和完善的公共设施,让每一位学院中的学生都能“因材受教”,享受到独特个性化的教育,不致淹没于大型大学庞大的学生规模之下,随波逐流。

书院制的物质条件最大特点便是“小而精”。书院制既让每一所学院成为一方独立的小天地,为学生提供完善的设施与完整的服务,又做到注重校园建筑风格设计、物质环境的安排布置与文化的培养熏陶,为学生提供精致的学习、生活品质。构建如此“小而精”的物质环境需要以下两个方面的必要条件:

(1)资金投入。构建和维护书院的物质环境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没有充足的财力作保障,这种构建精英环境的方式是难以进行的,而对于国内大多数高校来说,如此巨大的财力需求是难以负担的。经费的严重不足,是我国高校构建书院制所需物质环境的最大阻碍。

(2)管理理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正处在大众化的关键时期,高校管理者注重的是通过实施整齐划一的校园规划,实现经费的最大利用效率。现代化的高校经营理念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传统的精英式办学思想重视环境的育人效果。管理理念方本原因。

2.制度环境

(1)教育理念

“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争议是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史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我国高校基本秉持实用主义教学观,以培养拥有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核心目的,从而应对当今社会对专业顶尖人才的需求。这与书院制秉持的“自由教育”理念有所冲突。

“自由教育”思想在欧美国家高校发展初期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思想经长久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独特的教育理念,指导着英、美两国精英型本科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依旧存在很强的功利主义。学生学习的目的多是为了掌握专业知识,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以求在社会中谋生,而不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精神修养。

虽然书院制倡导的“自由教育”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已经在国内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很多人眼中,“自由教育”仅仅等同于多开几门选修课,多提供几次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而已,并没有形成一种明确的指导思想。倡导自由教育是书院制的灵魂所在,而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界极其重视专业教育、相对弱化通识教育的现实下,构建书院制就显得困难重重。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按照专业与学科将学生与教师组织起来,学生只需立足于自身专业的狭小范围内,按照学校规定好的培养计划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即可。学校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方便的教育与管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科专业的发展。此时如果额外构建强调自由教育的书院制体系,随机化分配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居,显然难以得到教育管理者的认同。

(2)学生管理制度

我国高校目前已形成了校—院—年级三级管理体系,如果在现有学院之外构建书院制系统,会增加学校事务管理的难度和负担,导致管理混乱以及管理方向的迷失。在其他国家,绝大多数高校的书院制是自大学诞生起就是实行的自由教育管理制度,而较少有由其他管理制度转变到书院制的大学。

3.教师与管理人员

英美高校书院制的构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素质的辅导教师、导师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事业尚不发达的现实情况下,高校辅导教师数量难以维持,而且辅导教师的质量难以保证。一方面,专职负责学生事务管理的教师大部分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高一级的教育管理者没有相关的管理经验。教师与辅导人员的配备也是我国高校设立书院制的又一挑战。

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从我国目前的现实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出发,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完全照搬西方模式在我国高校中实施书院制困难重重。但这并不代表书院制对我国高校的发展没有任何的借鉴意义,相反,作为精英教育载体的书院制能够为当前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提供全新的思路与途径。

参考文献:

[1]毛丽飞.书院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D].苏州大学,2014.

[2]于敏.书院体制下高校辅导员管理模式探究[J].潍坊学院学报,2014(03):120.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书院制可行性高校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书院制”模式下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若干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