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对孔子“仁”的思想之继承

2015-10-21董晓青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继承孟子孔子

董晓青

摘要:《孟子·公孙丑上》中写道“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不仅表达了孟子对孔子的推崇之意,也流露出他的毕生所学深受孔子影响。孔孟二圣是儒家思想的最主要代表,研究二人思想的异同及承继关系对儒学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孔子;孟子;“仁”;继承

“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历代儒学家研究的重点。许多大家通过对“仁”的解读和阐发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有的直接阐释孔子的思想主张,有的在继承上又有所发展,有的从与孔子相悖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最终又没能逃出孔子的思想范畴,这些共同形成了丰富繁杂的儒家思想。孟子作为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集大成者,在孔子“仁”的思想继承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一、从“仁爱”到“性善”——提出“仁”的存在根源

“仁”是孔子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并围绕此形成了整套思想体系。一部《论语》中大约有一百多处谈到“仁”,如《颜渊》中:“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路》中:“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等。以上可以看出孔子的回答略显模糊,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仁”是什么,而是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通过履行那些道德规范来达到仁的境界。从另一角度可以看出孔子“仁”学中具有保守的一面,它并未冲破周礼的旧框架,认为只有周礼所肯定的政治秩序下的行为才属“仁”,并且要维护宗法血缘关系的孝悌原则,视孝悌为“仁”之本。但是,孔子所处的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原有的社会制度及结构被破坏,周礼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可惜孔子没有很清楚的看透这一点,还是理想主义的周游列国渴望恢复周礼,基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他的窘迫处境也是必然的。在孔子那里“仁”主要是一种道德文化,通过“礼”这一途径来实现,而且“仁”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习得的,人们应该把“仁”作为毕生追求的价值目标。这只是一种道德约束,并没有给人们解释其中的理论依据。孟子作为孔子所学的继承人弥补了这一方便的缺陷,提出了性善论这一观点,立足于“仁”又论证了“仁”存在的合理性及必然性。

孟子时代社会依然不稳定,但是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并且从性善论出发为“仁”的存在找到了理论依据。孟子论仁,多与“心”紧密相联。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也。”(《孟子·告子上》)仁是一种内在德性,这种内在的德性正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德性作为一种内心力量,是人面向善的根源。“性善论”的人性论观点为“仁”的存在找到了理論支撑。

二、“仁学”到“仁政”——从道德领域迈向政治领域

在孔子那里,“仁”主要存在于道德领域的范畴,如在《颜渊》中对“仁”的表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围绕“礼”来解释“仁”,“礼”的约束对象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君王的要求并未过多提及。到了孟子时代,他提出“仁政”学说,对统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仁学”思想一旦被统治者所学习接受就以实施“仁政”的途径表现出来,“仁”这一道德范畴染上了一层政治色彩,进而进入并影响政治领域。

孟子提倡“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并无善恶之分,都是向善的。孔子说君子应当“修己安人”,扩而言之就是通过修己来安众人,作为统治者首先要有君子的品行和修养,然后为天下百姓造福。孟子所提倡的“仁政”也是要求君王本着亲民爱民的胸怀行仁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孟子之所以强调仁在政治上的应用,首先是基于当时社会上实行仁政的形势所需。又如:“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孟子·离娄上》)意谓只要推行仁政,必定能够实现天下大一统。“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一国之君做到了仁义,整个社会都会遍布仁义。孟子提到“仁政”之时总是会提及尧舜等帝王典范,如:“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推行仁政,应该向圣君舜帝那样踏踏实实地循着仁义之路走下去,不可以把行仁义当作工具、手段来使用,以达到非仁义的目的。孟子把仁的应用从道德领域扩展到了政治领域,这也是在继承和发展孔子仁学方面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从上面两个方面的总结来看,孟子对“仁”的存在根源以及实践意义都给予了新的解释,孟子在对孔子仁学的捍卫与发扬、继承和发展方面贡献极大。甚至可以说,孔子仁学思想之所以能够不断发扬光大乃至影响世界,与孟子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孟子赋予了它政治意义,到了董仲舒时代更是直接把儒家思想提升为国家的意识形态,也许多数儒家学者不同意把儒学当作政治附庸来看待,但是在特殊时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因为它迎合了统治者的政治需求,在这一强大的保护伞之下才可以常开不败。而孟子对孔子“仁”的思想之继承也是每一个儒学研究者不可跳过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骆承烈.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3月.

[2]闫建华.孟子和孔子“仁”德思想比较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10年6月.

[3]郭强.论孟子对孔子仁的继承与延伸[J].文教资料,2013年第24期.

[4]方荟.孟子对孔子“仁”的思想之深化[J].文教资料,2012年10月.

[5]冯浩菲.孟子对孔子仁学的捍卫与发扬[J].理论学刊,2005年12月.

[6]白奚.孟子对孔子仁学的推进及其思想史意义[J].哲学研究,2005年第3期.

[7]方克立.中国哲学名著选读[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8]段吉福.从儒学心性论到道德形上学的嬗变[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5月.

猜你喜欢

继承孟子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磨刀不误砍柴工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漫画《孟子》(一)
漫画《孟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