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 探究引导
2015-10-21黄彩梅
黄彩梅
摘 要:本文以素质教育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以物质科学领域从多方面阐述科学教学理论和方法,充分的体现问题导学和实验探究在科学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以期能在教师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起到帮助作用。
关键词:素质教育;物质科学;素质教育
小学科学作为学生科学教育中的启蒙学科,在学生的整个人生发展阶段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基础作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因此,小学科学教育更多地是关注小学生的整个探究实践过程,着力于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动手能力,达到其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郭沫若先生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养成学生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双手来做。”一堂好的科学课一般要包括以下六个步骤:发现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论证—交流总结—巩固应用,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通过物质科学领域我们对实验科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实际意义进行研究。
一、问题导学,激发学生科学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師。兴趣产生于认识与需要。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兴趣的导向功能,从学生的身边熟悉的自然事物和生活情景出发,根据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问题,以形成学生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及获取关于自然知识的兴趣。
如在《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时,一上课,我首先播放一些生活中存在静电现象的图片,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原因呢?有的学生会马上喊道:“老师,我知道,是静电现象。”我顺势接着问:“你在生活中还有见过类似这样的现象吗?”学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通过这样的问题导入,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的思维指向教学目标,而不是包办代替学生去提出问题。
二、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学生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起点,而实验计划是整个科学探究课程的先驱,在探究活动中具有引导性作用。根据学生对问题的猜想,提供有结构和方向的材料,并确定合适的实验目的,让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将获得的多种可行性计划,师生共同讨论确定最佳方案,这样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就会少走弯路。不同的课程,实验计划也有不同。但每次的实验计划都应该围绕用什么、怎么做、注意什么这三点来进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因此只要善于引导就能将求知的欲望转化为学习行为。
在教学《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时,当学生知道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大有小,便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请两到三个小组的同学,完善食盐方案。最后跟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同时应该记录和思考的地方。这样,在已经明确探究方向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探究,不仅会取得了理想效果,而且调动了课堂的活动气氛,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培养出学生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科学思维方式。
三、实验论证,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波里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动手实验是整个实验科学课堂的中心环节。课前,我们应充分考虑,尽量多准备一些供学生选择的有结构的材料,同时在课内为学生选择材料进行必要的补充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假设对实验器材进行选择,以便按自己的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在教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过程中,对于那些能够创造性地选配实验器材的同学应当给予充分的鼓励,从而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选材,此外,我们还应尝试将各种仪器向学生开放,让充分的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准备工作中。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由于实验本身就有“试”的特点,在通往实验结果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对于出现的各种偏差,教师要适当的引导学生自己查找原因,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去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另外还应指导学生做好记录,记录是为汇报交流、得出结论提供有力证据记录的重要内容,是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才能获取的知识的体现。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尝试着减少环节,突出辅差,异步推进,集中体现“引发-探究-研讨”这三个环节,把课堂的大多数时间还给学生自行探究研讨,充分信任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质疑、思考、调查、探究、讨论。同时要使科学课程贴近生活,不要让科学太神秘,并且做到将科学课堂从课内延升到课外,以保证探究活动持续性和完整性,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够得以完满,让学生的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付丽梅.走进科学拓展思维—浅析小学科学教学方法[J].新课程.165
[2]金鑫.科学教育重在探究—基于科学探究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探析[J].科学探究.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