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古典园林与中国传统造园在理水手法上的异同

2015-10-21张梦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8期
关键词:造园手法园林

张梦

水作为一种晶莹剔透、洁净清心,既柔媚又强韧的自然物质,以其特有的形态及所蕴含的哲理思维,不仅早已进入各个艺术领域,如诗文、绘画等方面,而且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已成为园林景观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最富魅力的一种园林要素。然而,由于文化、哲学和美学思想等的不同,中西古典园林的理水艺术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拥有各自的特色。

一、历史起源比較

水在我国早期庭园构成上就占据主要地位,隋唐时期,园林水景处理往往规模很大,例如洛阳西苑,不仅有“一池三山”的大湖,周围又有若干小湖,并以“龙鳞渠”环绕串联,形成规模宏大、复杂多变的水系。宋、元以后,园林水体面积越来越小,但变化增多了,宋代重石之风大盛,从此中国园林山水并称,所谓“水以石为面”、“水得山而媚”,水和山石的相互依存关系构成中国传统理水手法的重要特点。明清以来,私家园林的数量大大增加,文人士大夫的意趣与造园结合更紧密,为追求自然,一方面,利用天然水面与泉水成景;另一方面,以小喻大,以简喻繁的手法丰富起来,其极至是缸荷、碗莲的出现,真可以说集天地自然于一壶。

相比中国园林理水手法一脉相承的发展过程,西方园林理水手法以意大利、法国、英国为三个阶段的典型。意大利台地园建造在真山真水之中,突出成就在于因地制宜的水处理手法,如意大利最著名的水景园朗特别墅,模仿了水流涓集成河,奔腾跌宕,汇流入海的全过程,它抽象地模仿自然,把阿拉伯园中水渠的做法引进之后,加入许多鬼斧神工的变化,例如水的跌落、水扶梯(链式瀑布)、喷泉等等来人工地再现了这个过程。

意大利园的理水手法注重动势,而法国园林坐落在无尽头的林荫道、无际涯的平原,因此多用静水,面积大,以气魄与宁静取胜,形成典雅、从容的风格。水面比意大利台地园大了很多,以突出帝国雄伟气魄。水面像镜子一样反射建筑、树木、云天,又称“水镜”,往往从透视和投影关系上精心推敲过,以保证主体建筑能在视角范围内完整地倒映水中。

在经历了意大利园、法国园、英国自然风致园这三个阶段以后,西方园林的发展基本上是沿着自然风景园的路子走下去。同时由于在风格追求、设计理念上的相似,从17世纪起英国园就受到中国园林的影响(1772年《东方造园艺术泛论》在欧洲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布朗是英国造园家中第一个重视水的作用的,他设计的园林常以湖泊为园子的中心,追求明亮开阔、宁静亲切的感觉。在园林设计的实践中他们还发展了一种人工沟渠,将园林的边界化为无形,并延伸了景观视野,类似于我国园林中利用水来借景并增加空间的层次,使空间更加深远。蒲柏提出了“产生差异,起好奇心,隐藏边界”的观点,颇合我国园林“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的做法,有这样一个思想上共通的基础才有了18世纪英国园林掀起的中国热,才有了“中国风”和“英中式”园林。而在中国,西方园林理水手法的引进早在圆明园中已有优秀的实例,中西园林的相互借鉴也从此开始。

二、艺术特点比较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造园理水手法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追求自然、直觉体会,自然、含蓄。中国古典园林讲究“三境”即生境、画境和意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叠山理水,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印象。意境即理想美,它是指园林主人通过园林所表达出的某种意思或理想。“俯视池水,弥漫无尽,聚而支分,去来无踪,盖得力于溪口、湾头、石矶之巧于安排,以假象逗人,桥与步石环池而筑,犹沿明代布桥之惯例,其命意在不分割水面,增支流之深远。至于驳岸有级,出水留矶,增人浮水之惑,而亭、台、廊、榭无不面水,使全园处处有水可依。”

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以征服自然为指导思想,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西方的艺术充满了科学性,例如讲求比例尺度等艺术法则,以枫丹白露大花圃为例,花园十分简洁,线条单纯。除了中央的一个水池,有四个绣花植坛围着它,只用L和M这两个国王和王后的名字的第一个字母做装饰题材,其他什么都没有。但水池与花圃之间的比例妥帖,整个花圃充满了宁静、肃穆和美。

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式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前者以建筑轴线的延伸而控制园林全局;后者的建筑物与其他造园三要素之间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誉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三个要素有机的组织在一系列画面之中,彼此协调、互相补充。

三、哲学理论在中西理水手法中的体现

《庄子》中说,“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水的无形无色正是“虚”的象征。特别是静水,如明镜一般不惹尘埃,使人感到既澄澈清明又含蓄深沉,不但丰富了园林景观,还加深了园林意境,真正做到了“无为而无不为”。这也是我国古典园林多以水池为中心来建园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传统园林用水,以静为主,清·许周生筑园杭州,名‘鉴止水斋,命意在此,原出我国哲学思想,体现静以悟动之辩证观点。

相对于我国“求静”、“淡中求趣”的文化,西方文化是一种强烈的求动、求变的文化,意大利人极喜户外活动,在园中水处理手法中,也考虑了这种需求,最典型的是朗特别墅花园里的石桌:桌子中央流淌着一槽清水,贵族们饮宴之时,在槽里给酒降温,槽中还飘着盛开胃小菜的碟子,有船形的、水禽形的。最能发挥水的动势的是各种各样的喷泉,利用水的落差造成水的流动、喷薄、飞溅以及水的音乐是意大利园的常用手法。

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水被认为是高尚品格的象征。《韩诗外传》中云:“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似有智者;重而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漳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此智者所以乐水也。”我国很早就有山水文化,魏晋时期就形成一个高潮,以谢灵运、李白、徐霞客为代表的热爱自然,赞美自然,融入自然的感情左右着我们的园林设计,其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而从历史发展来看,西方视自然为无生命的物质,在中世纪之前,基督教是禁止游山玩水的,他们更多看到的是自然狂暴、危险的一面。

在两种不同倾向之下,中西传统园林一个侧重于模仿,极力去艺术地再创造出泉、潭、溪涧等自然景观,提倡和谐;一个侧重于改造,推崇发展竞争,追求人的能力的最大发挥与创造。中西传统园林水景由此在形态上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造园水法受到风水等一些传统理论的影响,风水家则认为水来自西北,流向东南为佳,还有抱水的作用被认为是可使基址之地生气凝聚而不散泄,这些理论直接影响了传统园林理水在水形、走向、聚散等方面的处理。另外,“一池三山”的神仙思想对传统园林也有深远的影响,这种理水模式一直沿用至今,意味着人们对美好愿望和理想的一种追求。西方园林的水法无论在理论上也相当成熟而丰富,并且更加科学、更加具有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朱钧珍.《园林理水艺术》[M].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8.

[2]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2.

[3] 计成.(明)《园冶图说》[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1

猜你喜欢

造园手法园林
《园林》
拟人手法真多情
画与理
在园林里遇见自己
七步洗手法
中国园林“缀玉集”
浅谈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
“盛世造园”说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