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提升策略

2015-10-21陈玫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8期
关键词:保护建设

(陈玫,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TU986)

摘要:本文以贵阳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十里河滩景区为例,结合城市湿地建设现状,展望城市湿地建设的趋势,提出我国城市湿地的保护和规划提升策略,为促进城市湿地公园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湿地;保护;建设

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生态环境调节、保护城市水资源以及居住环境优化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发挥保护生态平衡的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居民游憩休闲的需求。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城市中湿地面积大量减少,削弱了城市湿地的生态调节作用。2004年我国开始了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山东荣成市桑沟湾城市湿地公园成为我国首个城市湿地公园,2005年,常熟市尚湖湿地公园、杭州西溪湿地公园等成为了第一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城市湿地公园作为保护湿地的重要手段,也成为国内环境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

2005年建设部城建司为了更好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城市湿地,规范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颁布了《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其中规定了城市湿地公园的基本概念:“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二、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现状

位于贵阳市花溪区的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通过保护和修复湿地景观,结合科普教育、休闲游览开发,完善花溪区山水规划格局的同时,也为城市居民和外地游客提供了一处天然的生态科学教育基地和亲近自然的生态休闲景观。

2010 年,贵阳市对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中的十里河滩景区进行综合整治提升,完成十里河滩2.6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基础设施、村寨整治、土地流转、景观绿化、河道清淤等工作。十里河滩景区以花溪河为纽带,突出湿地自然景观与生态野趣。整个景区形成生态核心区、湿地科普区、花圃展示区、民俗文化体验区和湿地游览区以及大将山山体生态轴(林脉)、原住民民俗体验轴(地脉)和花溪河高原湿地轴(水脉)“五区三脉”自然景观带。

三、保护与利用

1、自然资源

保持十里河滩区域现有河流形态及现有河岸形式,将部分潮汐河滩作为河道进行控制,采用生态河堤方式对现有驳岸进行修补和完善,除保留现有的部分人工护岸而外,该区域不得新增任何人工护岸。水质应达到Ⅱ类水体要求。

梳理水生态环境,在近河岸处根据水位高低,选择合适的挺水、浮水植物进行增种,构建稳定的河滨植物群落,丰富靠近河岸处的植物景观,同时为水禽和水生动物创造良好的繁殖和栖息场所。严格保护和培育花溪河现有的水生植物,尤其是水底的沉水植物。

结合现状花卉苗圃和河岸周边绿地形成生态护岸,提高片区的物种多样性。对十里河灘片区的古树名木和珍稀动植物进行严格保护。

丰富湿地类型,为陆上的鸟类、昆虫、爬行动物和水中的鱼类提供了觅食繁衍的场所,同时也为开展教育科研、提升了周边的经济开发价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将生态环保的要求与游客休闲娱乐的诉求相结合,通过湿地生态教育、湿地休闲娱乐项目更新,引导和提升市民与游客的休闲娱乐需求,提高游赏的满意度。

2、人文资源

花溪位于贵阳市西南部,距市中心仅十多分钟的路程,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是科普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理想基地。花溪河的历史文化遗迹,能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加强文化科普教育,培养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提升十里河滩景区的人文内涵,注入文化元素,将设立湿地研究中心以及湿地公园展览馆,并且在各功能区内设多种形式的科普点,形成十里河滩自然生态与孔学堂、花溪公园等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和谐环境,实现湿地公园与城市文化相互交融。

四、提升对策

1、增加湿地的典型类型和湿地景观多样性

突出提升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增加湿地生态观赏性,以打造北区自然景区景点为重点,营造一幅由河滩、花海、苗圃、沼泽、鹭鸟、古树、民居村寨构筑的美丽画卷。

2、完善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活动的设施和场所

规划建设湿地科普和展示教育设施。团寨湿地活水实践区:位于团寨花溪河畔,为庞大的水处理系统工程,由一系列溪流、池塘组成,贯穿全园。大寨农耕博物馆:展示布依生产生活方式、农具、传统风俗等内容,设于大寨服务区内。大寨水过滤花园系统:利用湿生植物的生态调节作用,在大寨建立水过滤生态控制系统。水科所地块湿地生态研究中心:建筑对环境的介入应削弱建筑自身的体量感,要适应地形,充分与基地融合。水科所地块湿地生态博物馆:对湿地自然环境的原地保护,建筑与周围环境形成整体,落地玻璃视觉上联系展品与室外空间,同时又引入自然光。

3、村寨整体搬迁新建精品特色休闲接待场所

花溪“十里河滩”景区规划范围内主要涉及上水村大寨、团寨,董家堰村麦达寨、麦翁寨以及花溪村高车寨三个行政村的5个自然村寨,总占地面积约470 亩,共有农户682户,村民2241人。这些村寨缺乏规划、基础设施较差、功能不足,必须进行全面、科学的整治。按照原生态的理念,进一步挖掘花溪当地的风土人情,把花溪的文化历史符号渗透到十里河滩的农房整治和设施建设中,以湿地休闲游、湿地生态游、湿地民俗游为主线,打造生态、文化、休闲相统一的高品质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同时,规划对现有村寨采取异地搬迁,对农舍实施变更性质等方式进行规划,保持农耕本色,因地制宜进行适当的村庄整治,建设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居。对麦翁、高车具有保留价值的农房实施整治,整治后变更农房性质为湿地公园配套服务设施用房和商业服务用房。

4、道路交通

完善一级园路:针对现状景区内人行游览线路与电瓶车游览线路重叠交织,造成人车争道的现象。规划在一级园路上明确道路等级,设置人行道。一级道路断面设置结合游人流量和周边二、三级园路设置数量以及道路两侧用地条件等具体情况划分为不同道路断面。

完善二、三级园路体系:主要在北区上水大寨和团寨区域补充完善, 新建二、三级园路与现状的园路贯通,形成完善的园路体系,增加二、三级园路的通达覆盖范围,方便游人游园。

完善山体公园步道体系:大将山山体公园已建成部分登山步道,但完整的山体步道体系尚未建立,应补充完善大将山山体步道建设,开发山体公园森林旅游资源,形成“山水一脉”的景区特色。

五、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为前提,结合人口资源现状,满足人们游览休闲需求,同时提供科研教育功能,采用“保护、利用、发展、优化”的模式,加强了城市湿地对于动植物以及人类的意义。城市湿地公园作为生态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一个平衡点,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实现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敏.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与设计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S].建设部,2005.

[3]仇保兴.城市湿地公园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意义[J].中国园林,2006.

[4]周英.浅谈城市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利用-以临海市三江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技术与市场,2010.

猜你喜欢

保护建设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