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编制探讨

2015-10-21彭燕苏成胡康赵慧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8期
关键词:博物馆绿色建筑

彭燕 苏成 胡康 赵慧

【摘要】 自从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石油危机之后,出现了各种与太阳能、风能等同类的建筑节能技术。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在60年代所提出的生态建筑理念成为建筑发展的主题概念。本文以绿色建筑为题,就其专项规划编制方面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字】 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生态建筑

早在09年,美国某本杂志就有报告称:全球变暖已经逆转了北极冰川的自然冷却趋势,测量中发现实际温度比理论分析数值高出一点六摄氏度,属于近两千年以来最高的温度数值。冰川正在慢慢消融。之所以造成了这样的气候变化,是由于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恶化这两大问题。在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消耗在建筑业上的能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就已经占到能源消耗排量的百分之四十左右,更不要说我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多高。如此看来,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家都在关注并寻求解决方法的一个重大难点。

一、 绿色建筑产生的必要性

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首要议题,而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影响我国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胡锦涛曾说:“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而在所有的产业中,建筑业在每年的耗能和排放温室气体比例中占到全球总耗能的百分之四十左右,由此产出的温室气体则占有百分之三十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而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并且建筑规模也堪称第一的大国,这个数据可以同时运用在我国的排放比例上。绿色建筑是在建筑全寿命的周期内,从最大限度上节约环保减少污染,其中包含有节能、节材、节地和节水等方面,以此为居民提供舒适高效、健康,并且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建筑理念除了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安全居所和动作活动空间之外,还要求其在建筑生命周期中高效率的利用资源的同时,将对其周围环境的影响最大化的减小。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绿色建筑的出现,是建成生态城市达到生态社会生活环境的必然出现产物。而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编制的出现,是具有必然性的。

二、 绿色建筑专项策略方案

(一)绿色建筑具有评价标识的评估价值体系。

绿色建筑是有一个具体的指标体系的。在各方面进行一个制定,从而达到维护环境的目的。把规划目标实现具体化,实打实的着手改善。绿色建筑的评价标识体系具体如下表格。

绿色建筑指标体系 规划目标 具体规划内容

节地与室外环境 节地;降低环境负荷;绿化;交通设施。

节能与室源利用 降低建筑耗能;提高可用能源效率;使用可再生能源。

节水与水资源、能源利用 节水具体规划;提升用水效率;综合利用雨污水。

节材与材料资源 节材;使用绿色建筑材料;环保材料。

室内环境质量 光环境;热环境;声环境;室内的空气品质

运营管理 智能化管理;改造利用;环境管理体系;资源管理

(二)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目标及政策

我国在2012年印发推出的《“十二五”绿色建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主要就是根据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方面所制定的规划方案。2013年推出的《“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一文更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发表言论。在“十二五”末期的当今,绿色發展理念被社会大部分人普遍接受,有效推动了绿色建筑激励机制有了基本形成状态,创新和研发的力度能力都在不断进步,产业的规模有了初步形成,技术标准也逐步完善其体系,示范作用起效,带动效果显著。基本的实现了城乡建设往科学绿色节能模式的转型。现今新建的一批绿色生态城区与绿色房屋,意在引导农民建筑按照其绿色建筑的原则进行一个新型绿色农村建筑的建造和设计。除了在农村建设上引导,其他类的建筑也都在改善项目之中。具体包含了政府的党政机关、医院、科技馆、博物馆、学校、体育馆等建筑位于首位。保障性住房、单位建筑面积超过了两万平米以上的宾馆、饭店、机场、车站、写字楼还有商场等各类大型公共建筑等等,这些建筑都在2014年率先起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原则建造。而今年开始也将会引导商业房地产在开发项目时执行绿色建筑的原则标准。

三、 绿色建筑中可参考的成功案例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们在追求科学发展脚步中不可或缺的态度。生态城市理论下的绿色建筑规划已经具体的成功实例。我们能够以此借鉴成功因素,并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实施体系,追求更好的理想效果。

(一)成功案例——中国湿地博物馆

中国湿地博物馆是我国国内的第一个国家湿地博物馆,它包含了文化湿地、城市湿地和农耕湿地等种类。整个博物馆建筑面积为2万平米,位于离西湖不足5公里路程的西溪,是国家唯一一座被林业局批准建设的湿地博物馆,也是一所集中了娱乐、收藏、展示、研究和教育于一体的专业性的博物馆。毫无疑问,国家湿地公园是一座建设十分成功的绿色建筑。其功能主要定位在引导、培养、宣传和增强人们“人与自然共同和谐发展”意识的科学发展观等方面。在我国实施科学技术普及之后,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点已经树立了正确的发展观,湿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而建立这样一所湿地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对外宣传交往的重要窗口,更有助于让包括国人在内的更多人将湿地了解的更加透彻,让对于湿地不熟悉的人们认识湿地、走进湿地,更好的了解它们。

(二)成功案例——深圳大梅沙万科中心

与回归古朴的湿地博物馆相比,万科中心则是高科技的代表。万科中心位于深圳,穿越了中港边境,浓郁的亚热带海滨风光算是一个闪光点,而本身集中了住宅、商场、办公和酒店等方面,是一个大型的建筑群,且交通极为便利。建筑正面沿路建造分布,背面却是由湖水环绕。建筑为了达到局部微气候的形成条件,将底部架空了9—15米高,而周边环境使其同时拥有商业中心特有的繁华感以及山水悠然的舒适感。设计师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 Architects)来自于美国,其设计理念为“漂浮的地平线,躺着的摩天楼”。万科中心采用的是开放式公共活动布局,把自然资源最大化利用的设计概念以及我国“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发挥极致:建筑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太高的建筑体之下,是由土丘、水景、景观林园等组成的立体景观空间。所有污水都回收利用,将绿化率和环境保护率完美的达到了百分百之上。

结束语

以上,就是本文对于绿色建筑专题规划编制的简单探讨。根据联合国政府有关部门评估,预计直到2020年,在商用建筑和住宅方面启用绿色建筑,有着能降低约百分之二十九左右基线排放的潜力,将会位于所有行业榜首。与我们一般所说的“低碳建筑”或者“节能建筑”相比较,绿色建筑的包含范畴则更加广泛,更加符合生态城市寓意。所以,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并使之优化,是提倡建设绿色建筑的核心点。也希望能以本文得到一些启示,共同构建理想城市。

参考文献

[1]谢自强.绿色建筑规模化设计应用的思考[J].建设科技.2014(24):34-35.

[2]魏景姝,李琳,张亮,孟冲,冯晓梅.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编制探讨[J].筑科学.2014(06):128-131+138.

[3]孙桦,韩继红,汤鹏.绿色生态城区中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研究与实践[J].建设科技.2013(16):51-53.

猜你喜欢

博物馆绿色建筑
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追踪绿色的秘密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博物馆
再造绿色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