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人合作穿刺置管在躁动患儿输液的应用

2015-10-21张惠鹏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躁动儿童

张惠鹏

【摘要】:目的:探讨双人合作穿刺置管在躁动患儿输液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对74例住院躁动患儿进行双人合作穿刺置管。结果:双人合作穿刺置管有效地提高了躁动患儿留置针的穿刺和使用成功率。结论:双人合作穿刺置管在躁动患儿输液时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不合作造成的穿刺失败和反复穿刺,减少患儿的痛苦,保护了血管,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静脉穿刺;静脉留置针;儿童;躁动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49-01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静脉穿刺是一项最普通的操作技术[1],影响小儿静脉穿刺的原因很多,其中原因之一是由于患儿的躁动、不合作导致静脉穿刺的失败。躁动患儿多见于1-3岁的幼儿和学龄前儿童,躁动的原因多为病情危重、意识不清、对疼痛恐惧、环境陌生等。保持这些患儿静脉输液通畅是保证各项治疗护理措施顺利进行的关键措施所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分析原因,找出对策,有效提高了躁动患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和使用成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1月-2014年11月在我科住院的躁动患儿200例,其中男108例,女92例;1-2岁95例,2-3岁52例,3-4岁31例,4-5岁18例,5-6岁4例。

1.2材料:采用威海洁瑞医用制品有限公司产生的BD头皮针{单翼},型号24G×19mm/Y-G,3M无菌透气敷贴。

1.3穿刺部位:手指静脉、桡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足背静脉、大隐静脉。

1.4穿刺方法

1.4.1常规方法:打开包装,将头皮针插入肝素帽中并排尽针内空气。选择静脉,扎止血带,常规消毒后取下针头保护套,旋转松动针芯与套管,检查针尖,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翼以15°-30°角直刺静脉,缓慢进针,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顺静脉方向将穿刺针推进0.2-0.3cm[2]。左手按压接口,右手后退针芯0.5㎝,持针座将针芯与套管一起全部送入血管,撤针芯后打开调节器,见穿刺通畅后取3M无菌透气敷贴做密闭式固定。

1.4.2双人合作穿刺法:首先评估患儿的一般情况、病情、合作程度、心理状态、血管情况。备齐用物,两人来到病房前,打开BD针包装后,由助手用5ml注射器取2-3ml生理盐水接穿刺针头,将针头插入肝素帽内排尽针内空气放入治疗盘内备用。助手一手固定患儿的手臂或小腿,另一手持注射器,穿刺者在穿刺部位的上方6㎝扎止血带,2%碘酊、75%酒精消毒后,左手绷紧患儿注射部位皮肤,右手持针翼以15°-30°角进针,见回血后压低角度,由助手抽吸见回血通畅,试推生理盐水后穿刺部位无肿胀,此时穿刺者左手固定不动,右手停止进针,接过5ml注射器,助手左手持BD针的Y接口,缓慢送入套管,待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后,右手撤除针芯,取3M无菌透气敷贴作密闭式固定后,用普通胶布再次固定头皮针头和输液器前端于稳妥位置,防止针头从肝素帽中滑脱。

2 护理

躁动、不合作患儿的外周静脉置管若一人完成时常会由于患儿的不合作导致失败而反复穿刺,采用双人合作穿刺可以快速提高“一针见血”的穿刺成功率,为抢救治疗赢得时间,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好的保护了血管,增进护患关系,减少了静脉留置针的浪费[3]。穿刺前要对患儿做好充分、全面的评估,与家长密切沟通,加强交流,取得家长的理解、信任和配合。遇到有肥胖、脱水等原因导致患儿静脉置管困难时,要讲解输液的目的、方法、重要性。对恐惧心理强烈的患儿要耐心解释,力争取得配合。穿刺时要保持周围环境安静,光线柔和、充足、自然,同时留1-2名家长协助护士适当约束患儿的身体和四肢以便于穿刺。护士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汲取穿刺失败的教训,总结经验,保持镇静平和的心态。针对不同的家长和患儿,克服急躁情绪和紧张心理,沉着冷静,快而不乱,善于应变,灵活敏捷,排除干扰。同时要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学会换位思考,理解患儿家长和患儿的过分行为和语言,取得患儿和家长的主动配合。

参考文献

[1]白翠云,肖风芝 影响小儿静脉输液成功的因素分析 国际护理学杂志,[J]2006,25(10):800-802

[2] 楊秀丽,李正利,杨慧 小儿静脉留置针操作方法改进的探讨 临床护理杂志[J]2013,12(1):7879

[3] 沈亚儿,吴菊丽 置管改良法在新生儿输液中的应用 小儿急救医学,[J]2005,12(2):150

猜你喜欢

静脉留置针躁动儿童
道路躁动
Give Mea Girlat Age Eighteen
游乐
集束化护理减少静脉留置针患儿并发症的作用
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护理与预防
躁动与淡定
留守儿童
艾滋病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配合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的护理分析
六一儿童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研究与护理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