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因材施教问题
2015-10-21文春敏
文春敏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已经显得力不从心。统一的教学内容、进度、方法以及评价制度忽视了学生个体上的差异。程度好的学生因为课题容量不足而“吃不饱”,得不到长足发展;学习程度差点的学生由于跟不上大部分学生的进度而“吃不了”,得不到实质性的发展。因此,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必将在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当然,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也是一样,需要给学生量身订制,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因材施教;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多年以来,很多学校针对中小学生推行素质教育,强调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可到了教育一线就难以实施了。老师们习惯了统一要求,而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又不尽相同,所以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对于农村乡镇中小学来说,信息技术课堂的开展面临的问题就越发严峻了。
一是设备资源问题。不同于文化课,一根粉笔就能把课上得很精彩。而信息技术课需要电脑多媒体等资源的配备,需要每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我们乡镇中小学机房少,机器少,学校对信息技术课重视度不够,每周只开一节信息技术课,每2~3人共用一台计算机,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二是学生的基础状况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好,在家就经常玩电脑,学习起来很轻松。而有的学生只是“见过”电脑,并未真正操作过,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三是机房缺乏专人维护。机房电脑需要定期检修和维护,没有专职人员,软件安装、硬件修理等问题得不到解决,机房处于坏而不修的状态,电脑资源就更加匮乏。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结合初中生的年龄、性格以及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和心理特征,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初中生正处于智力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期,我们教师就必须了解清楚所教年級、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和智力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适合这一特征学生的教学内容,然后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其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电脑基本部件的讲解时,可以把废旧电脑搬进课堂,拆分开来,让每位同学都能触摸到要讲解的零部件。让他们知道电脑原来就是由这些东西组成的。既高涨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他们学习计算机的欲望。在学习Excel时,我不以教材上计算物质的密度为例,而是以制作成绩单为例,求总分、平均分、排名等,把求和、求平均值、排序等运用其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班级的成绩单,看到学生忙得不亦乐乎,我这个当老师的任务就已经完成了。同样,让学生用PowerPoint制作关于自己爱好的多媒体作品,用Word制作新春贺卡等。
最后是认真研究学生基础知识能力水平,提出不同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学习特点、智力发展等基础状况,认真研究,加以分组。对于基础知识牢固,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帮助那些很少接触电脑、操作有困难的学生。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根据学生个人的基本情况,适当降低要求,避免他们产生厌学心理。优秀生能得到长足发展,中等生能再上一个台阶,进步生对学习抱有希望。这样他们的计算机水平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学科,信息技术的教学需要我们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创新,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方法和模式,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真正提高课堂效率,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特色。
参考文献:
熊超.信息技术课中的因材施教灵活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