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2015-10-21朱晓梅赵延宝
朱晓梅 赵延宝
摘 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自学能力是学习好数学的重要方法,针对培养初中生的自学能力进行了探究分析,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积极发言
数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它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中考上,还体现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等方面。由于我國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数学这门学科也变成了“填鸭式”教学,但是这种传统的灌输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求。新课改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当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效果。下面就具体讨论一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一、通过教师的指导找到学习方法
教师在上数学课时,要不断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知识,教会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在上课前,教师可布置给学生课前预习的任务,让学生列出学习提纲,根据提纲内容对应老师的讲课内容,理解所学知识。上课期间,老师应该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在研究教材时,要边看、边写、边思考。看书的过程中就应该弄懂书上的公式、定理,并对之前的知识进行复习。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新旧知识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学习。如果出现看不懂的现象应当做好标记,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带着问题去听课是最有效果的。教师在这些预习问题上要多加指导。
二、通过课后习题检验学习成果
课堂讲解完毕后,老师可布置书本后的习题或课外习题当堂检验,之后再对这些题目的解题方法分析总结,探究多样的解题思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受到老师的启发,学生在上课前就要把课本熟透,将知识牢记在心,才能找到最佳的解题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开拓数学事业,探究数学奥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课堂是学生与老师交流最多的地方,教师应当利用好课堂时间,鼓励学生多问问题,多回答问题,不管从哪个角度,只要对解答问题有益,都应该得到表扬,从学生的答案中找到值得肯定的地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还可在课堂上设置小组讨论,使学生在互相讨论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学能力,要让学生明白,条条大路通罗马,一个问题有很多种解决方式,不同题目也可以使用相同的解决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了兴趣,再加上努力,成绩的提高便不成问题了。
四、延伸教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现代常用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寓教于乐,让枯燥无味的知识生动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方法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同样能够得到利用。例如,教师教授一些艰涩定理,如:勾股定理时,可以详细给学生讲述勾股定理的历史渊源。勾股定理在外国叫毕达哥拉斯定理,又叫白牛定理、驴桥定理。相传,毕达哥拉斯发现了这个定理后,斩了百头牛以示庆祝,但是我国西汉已经有资料记载了勾股定理,比毕达哥拉斯早了五百多年。这些延伸的知识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并不枯燥,数学也是十分有意思的,渐渐地学生就会产生学习兴趣,喜欢自己去探究,自学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就逐渐培养出来了。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学科,如果没有足够的兴趣和自学能力是难以将它学好的。初中阶段正是培养数学自学能力的最好阶段,教师应当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走出被动学习的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日积月累,长期坚持不懈。相信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自学能力会逐步提高,教学效率也随之上升。
参考文献:
和国鹏.初中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2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