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应用章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2015-10-21刘建洪
刘建洪
摘 要:在应试教育的理念之下,以往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基础教育”,而缺乏对“应用章节”的关注,造成了学生只会考试不会应用、只会做题不会创造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教师和学生应试化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缺乏对知识“应用性”的思考;在繁重的教学压力之下教师对“应用章节”缺乏应有的重视;学校缺乏的开展“应用章节”教学的条件;学生对“应用章节”的教学接受性不强。因此应该在数学生活化、数学实践化的教学基础上做好以下三点:教学案例“生活化”;教学案例“实践化;教学案例“综合化。
关键词:教育生活化;教育实践化;教学案例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必须要服务于生活。这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所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分析现实,运用以学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并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最终了解学习数学的实际价值: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作为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工具,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基础数学的教学与研究,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应用数学的教学。本文从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章节所遇到的困境入手,结合作者实际的教学经验,分析造成困境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应用章节”教学遭遇现状与原因
1.教师和学生应试化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缺乏对知识“应用性”的思考
从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的学业水平。它以考试为目的,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使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也造成了我国学生只会考试、不会研究的现状。
2.在繁重的教学压力之下,教师对“应用章节”缺乏重视
随着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实践化的要求不断的增强,数学教师越来越重视数学与实践相结合,在引进新知识时提供一些实际的生活背景,以便使得学生更加清晰明了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但是一方面由于教学任务不断加大,另一方面市里的教研公开课和比赛课基本上都是每一章的第一节或第二节,一线教师对它们的重视程度和研究力度非常大,所以“应用章节”相对而言便显得不那么受到重视。
3.学校缺乏开展“应用章节”教学的条件
思想上的轻视造成了任课教师对“应用章节”的教学的理解不够透彻,对新课改中提出的教学“实践化”“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把握的不强,因此很多教师以“学校条件不足为由”报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去进行教学工作。
4.学生对“应用章节”的教学接受性不强
从学生的角度分析,由于初中生的年龄正属于叛逆、任性的阶段,对数学知识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系统化的学习,造成了前学后忘的现象,更别说对数学的应用性的接受和把握了,在他们看来“数学只是一门学科,能听懂,能得高分就行”。
二、对策与建议
1.教学案例“生活化”
从教育部设定“应用章节”的目的上讲,在于“积累学生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案例选择上应该尽量生活化,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消除与知识之间的“陌生感”。如:我们在“概率”一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列举两个我们身边的例子:(1)由于王奶奶上了年纪,把孩子的手机号码忘了一位,我们都知道手机号码有11个数字组成,问下:帮着王奶奶算一下,拨一次能把电话拨正确的概率是多少?若忘记了两个数字呢?(2)我们在买体育彩票的过程中,任意买一张其概率是多少?
这两个生活中的例子,把学生带入了生活,使得其不仅仅能够亲身经历数学的乐趣,而且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解决实际的问题。
2.教学案例“实践化”
为了使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性得到更加深刻的认识,必须以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意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学生只要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从实践出发,才能真正明白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才能对数学的应用性有着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旗杆的高度”这一应用章节里,在探讨“还可以用其他什么方法来测量”时,我首先让学生从理论出发:独立画图、尝试;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讨论,修正、改进设计的测量方案;然后对各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进行汇总、交流;然后我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确定所要测量的目标(树、旗杆、教学楼、水塔等建筑),提出测量的方案,主要包括测量的时间、工具、步骤、方法;到达目的地后,教师参与其中两小组的测量活动,对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引导、纠正;学生把测量的数据写入统一的表格中,标明所用到的数学理论依据,并注明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或者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最后教师对各组的实践报告做出过程性的激励性评价。在评价的环节中我力求把评价尽量渗透到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自信心,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实践感也是素质教育的另外一个要求,因此我们在“应用章节”的教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实践的理解和认识,教会他们应用数学的方法,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的兴趣,从我们身边的问题入手,让他们去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你的周围,使其产生对数学的亲和力,这才是他们学习的源泉,才是他们入门的标志。
3.教学案例“综合化”
首先我们这里指的综合化有这样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构成数学各部分之间的知识的整体性。比如说,空洞的理论与操作的实际。其二,超越数学学科的界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比如说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等。知识是一个整体,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不管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知识、方法、经验以及思维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或探索数学规律。引导学生热爱数学、喜欢数学、学好数学。
如:我们在“概率”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学生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个故事来解决:《田忌赛马》探讨一下田忌赛马的这个故事中的数学逻辑,这样以学生本就熟知的故事为前提,让他们更能了解数学的奥秘,特别是从历史的角度和语文的角度,也深深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再举一个例子,讲授“黄金分割”这一章节的时候,我们可以体会到数学之美,体会到数学与物理学、美学之间的关系: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时期的帕特农神庙、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世界艺术珍品维纳斯女神、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芭蕾舞演员跳舞时踮起脚尖、植物的枝干的夹角为137°28′时通风和采光效果最好、气温处于22.4℃~23.0℃人体感到最舒适等图片。无不体现了数学之美。
我们通过给学生讲述一些关于历史、物理、建筑、艺术的实际例子可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数学应用性的理解和掌握,使得学生以后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之美、理解数学之美、应用数学之美。当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教学,让他们在亲身经历的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做一个会学习、爱学习、想学习的人。通过案例,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黄金分割》是数学中的一个经典的定律。
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知识生活化、实践化、应用化是一个普遍的趋势。因此,我们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基础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通过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加深其对数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以及创新精神,我想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和前提。
參考文献:
[1]杨裕前,董林伟.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2008.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8.
[3]余文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