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策略
2015-10-21孟祥亮
孟祥亮
【摘 要】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将目光聚焦于幼儿自理能力培养方面,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可使其在人生初期阶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今后入学及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本文首先针对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其次明确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提升幼儿自理能力培养水平。
【关键词】幼儿 自理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5-0175-02
自理能力是指个体能照料自己的日常生活,掌握生活常识,能熟练地解决生活中面临的基本生存能力。自理是人类从事社会生活的基本生存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能力。幼儿自出生时属于完全依赖型的自然人,想要发展成人格独立的社会人,就需要完成社会化的进程。对幼儿来说,自理能力的发展与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从小培养幼儿自理能力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家长和教师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要适度,从实际出发,鼓励幼儿积极进行自理能力培养。
一 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现状
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独立性,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更好地应对未知挑战,对今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幼儿教育对幼儿人生的初级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和家长应为幼儿“把好关”、“掌好舵”。但目前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幼儿家长多数为“80后”甚至“90后”,这些家长大多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较好的素质,但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方面却没能予以足够重视。当前,中国普遍是“一家一孩”,独生子女的现象较为明显。如此情况导致每个家庭都会对孩子较为宠爱,使其在行为等各个方面难以养成较为良好的习惯。另外,由于“80后”“90后”幼儿家长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和奋斗期,通常将幼儿交由老一辈看管,隔代疼爱使幼儿自理能力难以得到很好的培养。同时,这些“小公主”“小王子”在幼儿园以自我为中心,幼儿教师不能过度管理,导致针对幼儿的自理能力培养搁浅。目前,由于幼儿进行自理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相应的问题,造成幼儿存在不能吃苦及过分依赖等情况,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
二 幼儿自理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的意志力较差
幼儿的意志力普遍薄弱,缺乏持之以恒的坚持,对家长和老师较为依赖。目前,幼儿的生活条件较优越,缺少必要的吃苦锻炼,普遍意志力不强,难以长期坚持自理能力的培
养。有些幼儿教师和家长对这些问题了解不足,导致其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很难结合幼儿实际意志力较差的特点,方式仍较为单一,一旦幼儿不主动改善自身的行为便放任自流,让幼儿的不良习惯朝恶性的方向发展。幼儿教师和家长应了解,幼儿能对不良行为进行改进需要在外力的作用下完成,幼儿教师和家长必须针对这种情况进行必要的干预,多措并举,为幼儿养成良好习惯而努力。
2.幼儿教师在教育中缺乏情感关怀
幼儿园自理能力的培养需要幼儿教师负起相应的责任,充分认识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情感关怀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被幼儿教师在自理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忽视。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阶段属于依赖家长及教师的阶段,情感关怀的良好应用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让幼儿的依赖得到回应。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情感关怀的运用并不熟练,不能充分地掌握幼儿的心理变化,使情感表达的效果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将会严重地影响幼儿接受教师的教育,不利于自理能力的持续培养。
3.教师的教育方法存在弊端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通常将知识讲解作为培养幼儿的重点。幼儿本身不具备行为能力,对幼儿教师的依赖性较强,一般都是根据幼儿教师的思路学习、生活,所以幼儿教师对于幼儿行为习惯培养能发挥的现实作用不言而喻。幼儿在这一阶段中,处于模仿及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的行为方式将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但很多教师在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過程中表现得差强人意,教育方法仅局限于知识传授,不重视现代幼儿自理能力新方法的研究与运用。同时,教师不能细致观察幼儿心理变化,幼儿现实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及影响自理能力培养的因素不能被及时排除,久而久之,会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产生影响。
4.家庭和幼儿园合作差
目前幼儿家长大多是“80后”、“90后”,这个年龄段的家长素质普遍高,又处于事业的奋斗时期,但缺乏与幼儿教师的沟通和交流。虽然幼儿在幼儿园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叠被子、穿衣服、收拾房间,但一回到家又变成唯我独尊“小霸王”的形象。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家长与幼儿教师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在幼儿养成教育方面没有达成共识,从而使幼儿自理能力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 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
1.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幼儿的意志力
一个人在什么环境下怎样生活将会决定成为怎样的人。人们的习惯是由长期行为养成,无须较多的意识做基础。好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坚持,这与人的意志力息息相关。人的意志力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需要有自我克服能力和调节能力,能突破瓶颈达到心中的预期目标。意志力薄弱半途而废的人比比皆是,所以要想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需要坚定的信念、排除外界的干扰、冲破遇到的障碍。所以,要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力,需要从小使其养成坚韧的意志品格,从生活中的点滴出发,例如:坚持每天自己穿衣服、自己叠被、自己洗脸。让其能坚持做好自己的事,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2.运用情感关怀促进幼儿的自理能力
幼儿对游戏具有浓厚的兴趣,运用游戏的方法提升幼儿的情感体验是促进幼儿自理能力水平提升的良好途径。家长与幼儿在游戏结束后,保障幼儿良好的身心状态下,应引导幼儿自行整理玩具,承担简单的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为下一次的游戏打下基础,幼儿也会期待下一次游戏的开展。运用情感关怀能让幼儿自觉养成收拾玩具的习惯,做到独立处理简单事情的能力,进而影响到其他领域,逐渐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同时,教师应充分地重视情感关怀的表达,将生活的可回收垃圾做成鞋的样子,让幼儿学习穿鞋带、系鞋带,锻炼幼儿的操作能力,掌握正确的系鞋带方法,保证其初步自理能力的养成。
3.改变单一理论教学,运用榜样和故事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幼儿本身的自我意识较模糊、是非观念较差,对自身所犯错误并不具备清晰的认知,使其在犯错误的情况下没有辨别能力,所以应通过树立正确的榜样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基于此,幼儿教师应对其进行仔细观察,挑选幼儿园中自理能力较好的幼儿给予荣誉奖励,为其他幼儿树立正确的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感染幼儿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和行为习惯,并且从学习和生活的各种细节中针对幼儿所犯的错误进行纠正。幼儿教师可颁发“叠被子能手”“穿衣服标兵”等荣誉称号,长此以往能锻炼幼儿良好的自理能力。
另外,教育学家通过对幼儿道德发展的研究中发现,幼儿行为并不是出于了解规则的内涵,而是單纯地服从。在幼儿时期,幼儿善恶观不强,服从教师、家长的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并不了解规则的意义,只是按照成人的要求行事。幼儿时期的行为对其今后的生活有一定影响,所以对幼儿的启发教育是幼儿阶段的重中之重。生动的形象和情景能够吸引幼儿对事物更好地认知,所以故事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故事情节正是对幼儿认知教育的最佳载体。幼儿普遍喜欢故事书上的色彩和情节,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效途径对幼儿进行启发教育。
4.加强家长和幼儿教师之间的沟通
幼儿自理能力培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并非一蹴而就。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需要家庭和幼儿教师双方的共同努力。随着家长对幼儿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家长与教师间的协调沟通成为促进教育效果提升的重要方式。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在学校幼儿受到教师行为的影响,在家中家长也要起到教育作用,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这需要家长与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提升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协调能力,为幼儿自理能力的提升共同努力。
四 结束语
人的行为大多来源于习惯,对幼儿进行必要的自理能力培养将会使幼儿终身受益。相反,自理能力薄弱将会使幼儿深受其害。近些年,中国加大对幼儿自理能力培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地完善。通过本文的论述相信能让幼儿教师和家长有所触动,多措并举,共同为幼儿的成长教育努力。
参考文献
[1]牛海莲.家园配合 培养幼儿自理能力[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1(5)
[2]顾丽梅.关于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思考[J].当代学前教育,2011(1)
[3]唐丽娟.重在养成 趣在过程——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探究[J].科技信息,2012(22):309~310
〔责任编辑:庞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