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维训练与数学教学
2015-10-21黄平
黄平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习中,思维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激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灵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理解和兴趣,也利于教师数学教学的进行。
关键词:思维;训练;数学;教学
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思维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要紧跟教师的节奏。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的各方面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本人对于思维训练的提高有着以下几点理解:
一、学生思维自主性的激活
《新课程标准》愈发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應用的过程。一节数学课,如果老师动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比如:排队是我们学生天天都在经历的生活事例,通过这个活动,可以使学生更为自主地了解基数和序数的知识。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我创设模拟的商场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买卖活动,在自主活动中学生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而且也学会了简单的兑换。这样,在做中学,学习更现自主性。孩子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因此,自主参与活动是帮助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的法宝。又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组织学生自由摆出自己喜欢的一种学具共 12 个,要求摆得美观又整齐。不一会儿,学生就摆出了自己的作品(图略),接着,我让几个学生来说说他们的摆法,怎样能看出是 12个。你们摆的是几个几? 学生讨论后得出: 3 个4 相加、4 个3 相加、2 个6 相加、6 个2 相加或是 12 个1 相加都得 12。我继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的“几个几”是不同的,但和都是 12。继而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确保了人人获得成功,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完全凸现出来。因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比起教师出示一幅图让学生去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来,学生理解、获取知识的效果更好。教师的动不等于学生的动,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的手、脑都动起来,自主地去体验成功吧!
二、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提高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 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 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小学生数学新课程标准一直强调的理念。诱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课堂,在组织数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思路和行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创设买玩具的活动情景,让学生用 36 元钱买一件价值8 元的玩具,看看还剩多少元?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得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 10 元减 8 元,再加上没用的 26 元得 28 元; 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 36 减 6 再减 2得 28 元; 还有的小组认为 6 减 8 不够减就用 16 减 8 得 8,再加 20得 28 元……经过讨论,学生们还争着说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如果老是想着一种方法有时就不方便计算了。我让学生课后用一用自己想出的计算方法,看看什么时候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第二天学生兴高采烈地对说: 我有21 元,买文具盒要用 6 元,我就用 10 元减去 6 元得 4 元,再加 11元,就剩下15 元了;我有 32 个珠子,送给弟弟 8 颗后还有 24 颗,因为 12 减 8 等4 再加20 就是 24 颗了……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去看,去想,来课堂上议一议、算一算,把数学课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实际中,觉得学了数学非常有用,这样的数学活动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三、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增强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这是新课标中所提倡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和分析、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例如,教学“角的分类”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十个角为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先量出各个角的度数,然后各小组进行讨论,把十个角进行分类。汇报时,学生各抒己见,发现划分的标准不一样,得到的种类也不同。在这一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的创造性思维。当学生按照三角形角的特点分为三类时,我要求学生根据三类角的特点,大胆地为它们取名字。学生争着回答,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对于取对名字的学生我及时加以表扬,大大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把学习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活动,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灵活,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质疑能力和求异思维的培养
质疑是推动思维进步的手段,“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阐述的便是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的道理。对于小学生来说,既要注意培养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打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如,一位教师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她出示了这样一道加法题:9+9+9+5+9= ?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于是一个学生提出9×4+5 的方法,而另一个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 建议用 9×5-4的方法解。 这个学生的思维有创见,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 9,他假设在 5 的位置上是一个9,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 9×5。接着他的思维又参与了论证:9-4才是原题中的实际存在的 5。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
总之,数学作为一门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课,要在教学活动中注重思维的训练。思维的训练不仅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教师应不断分析、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在改革中,探寻开展思维训练的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