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生物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2015-10-21赵义军
赵义军
摘 要:生物与生态环境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任何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生物都必须依赖环境而生存,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又反过来影响和改变着周围的环境。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物因素,包括影响该生物物种的同种或不同种的其它生物,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在内;另一类是非生物因素,但它们很重要,包括阳光、空气、水分、温度等等。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决定了其范围内的生物物种,反过来,不同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形成的食物链等的变化又会引起特定生态系统的变化。
关键词:生物;生态系统;环境;相互影响
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第一个方面,生物的生存必须依赖于特定的生态系统提供的能量。
生态系统中的空气、阳光、水分等是生物生存必须的能量来源。水是任何生物都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生物体的含水量一般为60%—80%,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生物。但特定生物物种对水分的需求有一个相对特定的量的取值范围,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例如,干旱会使植物的叶枯萎,生长受阻碍;土壤里如果水分过多,会导致土壤里空气减少,从而影响植物根的呼吸作用,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严重时会导致植物窒息而死。在一定地区,一年中的降水总量是决定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生态因素,例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只有少数的耐干旱的动植物能够生存;在雨量充沛的巴西热带雨林地区,则植被繁盛,原始森林密布,動植物种类繁多。阳光是所有生物生命的能量来源,绿色植物只有通过光合作用才能把从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同时把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其它生物,包括所有的动物和人都必须依赖这些有机物为生,并从中获取它们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光对植物的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喜阳,有的植物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很好,比如松树、小麦、玉米等;有些作物只有在阴暗处才能长得好,如人参、三七等。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够影响生物的繁殖作用。例如,有些植物需要在长日照的条件下才能开花,如迎春花、牡丹、油菜等;有些植物需要在短日照的条件下才开花,例如菊花、牵牛花、大豆等。
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移动迁徙、区域分布等也受着温度和其它生物物种的影响。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之内,温度限制着生物的分布。在寒冷地带的森林中,针叶林较多,在温暖地带的森林中,阔叶林较多;苹果、梨等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香蕉、芒果、凤梨、火龙果等水果树又不宜在寒冷地区栽种。温度和降水重量这两个生态因素共同决定着生物群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总格局,比如我国东南地区温度较高、年降水量大,分布着热带雨林;西北地区温度低、年降水总量小,分布的是草原、稀疏的绿洲、荒漠和戈壁等。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其它生物的影响,生物之间存在着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经常构成一个食物链,彼此深受影响。种内关系是指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既有种内互助,也有种内斗争。例如,蜜蜂、蚂蚁等昆虫过的是大群体生活,在群体内讲求分工合作;鸟类的雄鸟在繁殖期占领巢区后,会奋力攻击进入自己巢区的同种的其它雄鸟。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种类之间的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是最常见的种间关系,种间关系还包括竞争、共生、寄生等等关系。
第二个方面,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反过来又影响生态系统,这其中最具影响作用的是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环境破坏造成的后果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例如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对动植物资源的过度砍伐、滥捕滥猎、过度开发等,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和破坏。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地区不顾生态的良性循环和超载能力,盲目地甚至是粗暴地进行采挖、捕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和强度,对许多动植物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野人参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我国的人参产地已经很难找到成片的野人参了。我国许多中草药,一旦被证实对某种疾病有治疗作用,原料植物就会很快被采挖一空,比如冬虫夏草、甘草等。物种的进化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物种不可能退化成过去的物种,物种一旦消失就不可再现。
据国际捕鲸协会报道,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6万头鲸被杀(平均每小时3头),其中俄罗斯和日本的捕鲸数占总捕鲸数的95%。例如蓝鲸,是从古至今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它在半个世纪前还有30万头之多,今天只剩下了大约2000头;非洲的犀牛,是世界上极为珍稀的动物之一,由于犀牛角的价格大幅度上升,甚至比黄金还贵,捕杀犀牛的行为加剧,致使黑犀牛的数量已锐减了90%,处于灭绝的边缘。人口的飞速增长,使粮食短缺成为日益显著的难题。因此,人类大规模地毁林、毁草造田。然而,不合理地开荒、耕作,引起大规模的水土流失、荒漠化、风沙肆虐。恩格斯说过:“荚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的不毛之地。”我国的榆林地区解放前还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和肥嫩的草场,但是由于毁林开荒,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结果没有多长时间,就由沙漠生态系统代替了森林生态系统,沙漠淹没了榆林,榆林只得向南搬迁,榆林已经是第三次南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