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护士发生意外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2015-10-21马泱玲
马泱玲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护生在临床实习中易发生针刺伤的原因,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得出结论:针刺伤的发生严重威胁着护生的身心健康,也增加了血液传播性疾病的发生率,只有找出其易发生的原因,归纳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才能减少针刺伤的发生,保护护生的身心健康,为护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实习环境。
【关键词】护生;针刺伤;原因;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乙肝、艾滋病等血液传播性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其发生率依次是HBV6%—30%,0.2%—0.5%[1]。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护理工作者经常要与各种医疗锐器接触,难免会有针刺伤的发生,这必将使血液传播性疾病的发生率增高,特别是刚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由于缺乏临床经验,各项操作生疏,自我保护意识浅薄,越发提高了针刺伤的发生率[2]。本文拟研究分析护生发生意外针刺伤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意外针刺伤的措施,以减少护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刺伤的发生率。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4年1月-2014年10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实习的近30名实习护生(包括本科、大專)。
1.2 方法
本文通过与本医院近30名实习护生及多名带教老师交流,交流的内容主要包括最近十个月累计针刺伤发生次数、发生的时机、原因、操作后回套针头帽、伤口处理、课程设置或教材上有无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内容等,并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2结果
2.1.绝大部分实习生发生针刺伤的次数大于一次。
2.2.大部分护生是在回套针帽、分离针头、徒手整理用过针头、针头随意丢弃等情况下发生针刺伤。
2.3.约70%的人是在实习前中期发生针刺伤。
2.4.大多数护生在实习前中期不了解如何预防针刺伤及伤后处理。
3讨论
3.1护生发生意外针刺伤的原因分析
3.1.1 临床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自我保护意识差
刚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由于大部分护士学校教育中缺乏职业防护课,而临床实习护士的防护教育并未受到重视,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眼高手低,操作不熟练,对医院环境不熟悉,有些患者及家属对实习护生的不信任,各方面的因素导致护生操作时心虚,手忙脚乱,防护意识差,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3.1.2 操作不规范,工作态度不认真
操作不规范是每个刚入临床实习者共同存在的问题,如:针头使用后不分类放置,随意丢弃,穿刺或拔针时只图快而不注意保护自己等。这是工作不认真的一个表现。
3.1.3 带教老师责任心不强
3.1.4 导致针刺伤发生的危险行为
如操作时粗心大意、操作不熟练、缺乏经验及相关专业知识。
3.1.5 被其他人手中的锐器刺伤
如器械护士被医生传递过来的缝合针、手术刀等刺伤,临床工作中不小心与手持锐器的人相撞等也会导致护生针刺伤的发生。
3.1.6 针刺伤后的报告率低
很多护生发生针刺伤后没有意识到其危险性,未及时向老师汇报,存侥幸心理,认为不一定被感染,导致发生针刺伤后的报告率较低。
3.1.7 针刺伤后的处理不当
部分护生不懂得针刺伤的处理流程,不懂得发生针刺伤后应及时按正规流程处理,而是隔了数分钟、数小时甚至是数天才跟老师反映,越发提高了针刺伤的感染率。
3.2 护生发生意外针刺伤的预防措施
3.2.1 加强护生的职业防护知识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建议学校将职业防护知识作为岗前培训,针对即将进入临床实习学生进行全面开设,培养护生自我防护意识。到了临床后还需要带教老师结合临床具体讲解,尽量做到轮转到每一个科室都能将其列为一项必学内容,让护生达到孰能生巧。
3.2.2 严格规范操作流程
在学校,老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规范其操作流程,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在临床实习中,带教老师不可将自己不好的习惯教给护生,而应该将正规的操作流程教给护生,并严格要求学生,将“标准预防”知识灌输于其脑海中。
3.2.3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合理安排护士工作时间,减少护士疲劳工作,适当调整工作强度,加强护理人力资源的管理。应为护理人员在工作场所提供充足的光线,护士在操作时应尽量在充足光线的地方进行。同时应关注护理人员的劳动防护问题,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计划免疫,注射乙肝疫苗,有效预防HBV的感染。
3.2.4 实习前的预防接种
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学校应该组织学生进行体检,注射疫苗,做到早期预防。接种乙肝疫苗可有效预防HBV感染,其有效率为96%~99%,注射疫苗后其保护性抗体可维持3年~5年。
3.2.5 规范医疗废物处置
用过的针头、注射器等应分类放置,不可随意丢弃,利器盒中的内容物不能过多,一般不超过4/5量即可。医疗垃圾应在卫生主管部门统一规定下在固定的场所进行处理。
3.2.6 加强临床教师的带教素质
首先应加强带教老师对针刺伤的防范和处理,应加强带教老师的责任心,对自己负责,也对护生负责,将科室特殊感染病人,如HIV等及时告知护生,嘱其操作时保护自己。将自身良好的操作技术教给学生,在操作时做到放手不放眼,严格监督护生,及时纠正其不良习惯。
3.2.7 教会护生针刺伤后的处理
实习护生在发生针刺伤后,带教老师作为直接对实习护生负责的人员要引起高度重视,要采取规范和及时的处理方法,尽量降低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感染的机率。
3.2.7.1 做好处理伤口。
3.2.7.2 尽早报告。
3.2.7.3 做好后期处理。
4结论
针刺伤的发生使护理工作者(特别是刚入临床实习的护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各级管理者应充分认识锐器刺伤的危害性,把职业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将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列入学校的教育及医院的医疗实践中,使护生充分认识到针刺伤等职业暴露的危害性,教会护理学生安全的操作技能及防范措施。通过对实习生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使其认识到乙肝、艾滋病、丙肝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认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从而将“自我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并付诸于实际行动,将“预防针刺伤、标准预防及传染病基础知识”贯穿于整个实习乃至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傅秀霞,胡淑元,刘立美.实习护生针刺伤情况调查分析[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5.
[2]徐辉,毛秀英,盖小荣,程进.针刺伤防护教育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