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诗经》中的审丑艺术

2015-10-21张萍

学园 2015年5期
关键词:诗经

张萍

【摘 要】《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选集,它生动地反映了周初到春秋中期500多年的社会生活面貌。《诗经》中的审丑艺术是人类在上古时代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描摹,是上古时期先民们一种独特的审美观。这些诗歌的意象往往与人类密切接触的自然界相关,其内涵也往往和原本事物的自然属性紧密联系,体现了先民们尊崇自然的精神。

【关键词】诗经 以丑为美 自然精神 实用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5-0066-02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选集,它形象地描绘了绚丽多彩的自然风貌,是人类在上古时代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描摹。《诗经》作为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生动地反映了周初到春秋中期500多年的社会生活面貌,同时也反映了上古时期先民们独特的审美观念,《诗经》中一些“以丑为美”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艺术特点,体现了上古时期先民们独特的审丑艺术。

一 《诗经》中审丑艺术的表现

从艺术表现来看,赋、比、兴是《诗经》艺术表现的基本手法,比即喻,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由于《诗经》是人类在上古时代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描摹,所以在《诗经》中比与兴的艺术手法往往是以美比美、以丑喻丑。但是由于上古时期的时代特征,在《诗经》中也出现了一些“反常”的艺术表现,一种“审丑”的艺术表现。如《诗经·周南·樛木》这首诗:“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诗中的樛木即枝干不挺拔,向下弯曲的树,从上古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来看,此树乃不才之木,是恶木丑树。此外葛藟即野葡萄之类诗中出现的这两种意象都是“丑”物。《诗经》中常用比与兴的手法表达诗歌更深一层的内涵,《周南·樛木》也不例外,这乃是一首为“君子”祝“福”的歌,以樛木得到葛藟缠绕,比君子的常得福禄相随,是一首形象动人的祝福歌。

据许多学者考证,“国风”比兴,常以花草、藤蔓、雌鸟、牝兽喻女子,而以高木、日月、雄狐之类喻男子。其中尤以树木喻男、花草喻女更为常见。明白了这一特点,则《周南·樛木》进一层的比兴之义亦可迎刃而解:倘若此诗中的樛木,喻的是青年男子,那么缠绕樛木的翠绿葛藟,则正比喻着他的新娘。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女子出嫁后依附丈夫,有如藤萝之依附树木。因此古代常连类设比。同时藤和树的缠绕也可象征关系的亲密无间。

由此可见《周南·樛木》是祝贺新婚男子的赞歌,先民们用挂满野葡萄弯曲丑陋的大树,表达了新婚男女的依恋,多子多福的希望,还有人们美好的祝愿。

又如《周南·螽斯》。螽斯即蝗虫,是一种害虫。螽斯产卵器十分发达,所以有很多产量,也成为先民颂祝多子多孙的意象,《周南·螽斯》正是先民颂祝多子多孙诗旨这一观念诗意地热烈抒发。因此,螽斯不只是比喻性意象,也可以说是象征性意象,作为一种意象此诗取其多而不言其害,螽斯不再是一种对农业生产有害的昆虫,而是劳动人民对多子多福愿望的一种颂祝与期盼。

二 “以丑为美”的审丑内涵

1.先民们尊崇自然精神的体现

《诗经》中很多诗歌比兴手法的运用,往往以自然之物比喻或起兴,表达更加丰富的情感与内涵。因此,《詩经》中诗歌的意象往往和与人类密切接触的自然界相关,这些意象所包含的内涵也往往和原本事物的自然属性紧密联系。这样就形成了上古时期先民们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尊崇自然精神以及对美的独特认识,那就是“顺其自然”。也就是说,以自然的现象比附性地说明人类的社会现象,让发生在人身上的一些现象符合自然现象的规律,这样的事物是好的,就会朝好的方向发展。

《诗经》中有很多“以美喻美”“以丑喻丑”的意象。这种意象与自然现象的统一,说明了上古时期人与自然的统一。如果说这种审美观念和现代的审美观念基本相同,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诗经》中“以丑为美”的艺术表现可能更能说明上古时期先民们尊崇自然的精神。

上文中提到的《周南·樛木》中的樛木,从上古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来看,此树乃不才之木,是恶木丑树。此外葛藟即野葡萄之类,陆机诗中出现的这两种意象都是“丑”物。但这是一首形象动人的祝福歌。樛木在诗中不是恶木,而是满载祝福的男子形象;葛藟也不是野葡萄,而是能给这个家族带来多子的女性。先民们用挂满野葡萄弯曲丑陋的大树,表达了新婚男女的依恋,多子多福的希望,还有人们美好的祝愿。又如《周南·螽斯》中的螽斯,本是一种害虫,可是在这首诗中,螽斯却成为一种满载祝福的意象和祈求多子的象征。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所用的意象都是“丑”的,但都包含了先民们祈福的美好愿望。这种不同于现代审美观念的表现,也说明了上古时期的特殊社会现状,那时候生产力低下,物质生活水平低,在那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中,劳动力成为上古先民们在诗中表达的一种强烈愿望。

2.中国文学实用精神的体现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具有现实主义精神,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具有一定的实用精神。例如《周南·螽斯》这首诗中,作者热情地歌颂了螽斯,我们今天既不会歌颂蝗虫(总把他同灾难联系在一起),也不会歌颂其生殖力的强盛(因为我们面临着人口爆炸的世界性难题)。

但是在上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企盼生命的繁衍,祈求多子多福,所以尽管蝗虫是害虫,但因为它繁殖量大,就成为上古时期先民们期盼多子多福的一种意象,这也说明了先民们的现实主义精神。

三 结论

《诗经》中“以丑为美”的审美艺术是人类在上古时代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描摹,是上古时期先民们一种独特的审美观。这些诗歌的意象往往和与人类密切接触的自然界相关,其内涵也往往和原本事物的自然属性紧密联系,体现了先民们尊崇自然的精神。同时由于上古时期生产力和物质生活水平低,这些诗歌意象又具有很强的实用精神。

《诗经》中这种“审丑”艺术是传统审美观念的一种进化,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比如《庄子》散文的审美观就是对《诗经》中“丑”的审美观的继承。

〔责任编辑:林劲〕

猜你喜欢

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诗经·邶风·击鼓》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遇见最美的《诗经》
小心翼翼
《诗经》研究七十年管窥
巧用《诗经》解难题
“啡”我思存
房县让“诗经文化”唱响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