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的衰落原因探析
2015-10-21史柯
史柯
摘要:乡村小学作为乡村的文化中心,在农村适龄儿童的培养上,提高乡村教学质量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瓦屋完小为研究对象,从瓦屋完小的现状分析入手,重点分析了导致乡村小学衰落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使乡村小学重新焕发活力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乡村小学;衰落原因;对策
一、瓦屋完小的现状分析
瓦屋完小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梁山乡瓦屋村,乡村总人数大概有1600人。瓦屋村地理位置特殊,虽然隶属于梁山镇,但是地处梁山镇的西北角,离梁山比较远,临近的冯市虽然是比较大的镇点,但是中间隔了一条312国道,由于近年来,这条国道上交通事故频发,所以家长尽量选择在本村念小学。因为瓦屋特殊的地理位置,这座完小才得以保存至今。
学校目前有一名校长,两名老师,13个学生,其中包括一名留守儿童,一名父母离异儿童,一名智障儿童,两位老师分别教语文和数学,没有英语老师。这两位教师由民办教师转到现在的公办教师,即将面临退休。这13名学生分为两个班级。学校共有四排教学楼,目前用于教学活动的只有一排,一排用来当校长宿舍,一排用来堆放旧物,宣传资料,还有一排闲置。
二、瓦屋完小走向衰落的原因分析
针对瓦屋完小的现状分析,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大潮流,本文总结了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源锐减,教师士气低落
瓦屋完小的生源减少主要归结为以下二个因素:
1.人口锐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落实和人们生育观念由重“量”到重“质”的转变,现在基本上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导致适龄入学儿童人数也大幅度下降,这是造成瓦屋完小现在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
2.生源流失。因为现在留守儿童出现的一些问题,所以外出务工的年轻父母会尽量将孩子带在身边,同时也想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面对乡村小学的“空巢化”,瓦屋完小的教师也深感无能为力,生源日减和学生成绩普遍较差致使教师们的教学热情打不如前,教学成就感也普遍在降低。
(二)教学质量低下
瓦屋完小自创办以来,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英语老师也是从周边的学校借过来代课的,从来没有自己正式的英语老师。在当今越来越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城市的孩子从幼儿时期,甚至从胎教开始就给孩子教英语,然而这样一所乡村小学从来没有自己的英语老师还是带给了我们很多思考。
除语文、数学以外的师资基本没有,学生平时很少甚至没有上过体育、音乐、美术这些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课程。乡村小学只为升学服务的应试教育必然不能带来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更不用说实现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所谓“素质教育”对乡村学生来说的确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三)角色定位问题
“在农村,就是让每一个孩子安全的长大”,这是我们跟瓦屋完小校长的交谈过程中校长说的一句话。虽然学生的安全问题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但学校在担负学生安全的基础上,更重要的作用是教书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可想而知,学校的教育功能被弱化,学校只是充当了孩子们安全长大的活动场所,从角色定位上就出现很大的偏差,进而影响整个小学的发展。
(四)政治原因
瓦屋村委会没有高度重视教育的长远意义,更有甚者,这个学校一旦撤销,村委会还可以将学校移作它用,甚至可以卖地来谋取其他福利,而且上级教育机构疏于管理,将很多年轻教师调离,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瓦屋完小的衰落。
(五)经济原因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小学的建设虽然备受关注,但要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钱还是重中之重,瓦屋完小曾经出现过教师工资发不下去,因为这种原因导致了很多优秀的教师的流失。据现任瓦屋完小校长回忆,曾经因为没钱支付厨师的工资,造成教师中午吃饭困难,只能随便应付,勉强充饥。间接造成的原因就是教师最底层的温饱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长此以往,教学质量肯定会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
瓦屋完小的教学硬件和软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经济因素制约,学校一共四处平方,其中有两处都是汶川地震之后就变成危房了,只有剩下的两处勉强可以作为教室和办公室。
三、乡村小学恢复活力的对策与思考
(一)合理规划学校格局,减少生源流失
根据农村适龄儿童减少而实施的撤点并校政策,在最大化优化农村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应该因地制宜,尽最大可能留住当地生源,以免生源外流。在并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个小学的地理,人文,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环境,从而做出最优判断。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要发展,关键看学校;学校要发展,关键看队伍。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乡村小学的未来。一支训练有素的高质量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这是一所乡村小学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还应该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增强乡村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培养祖国未来的栋梁作为教师的光荣使命。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改善教学环境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购买力水平,使得城乡经济良性循环。乡村自身经济发展可以提高教师待遇,同时,也是改善乡村小学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环境的改善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当地生源外流,保持当地乡村小学自身活力。
总之,乡村小学在乡村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应该立足乡村小学的实际发展,尽最大努力保持乡村小学的活力,为推动中国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劉雪珍,农村小学生乡村归属感与社会支持研究[J].河池学院学报,2013,04
[2]袁凤玲,浅谈如何加强乡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J].辽宁教育,2013,07
[3]王勇,当代乡村教师的社会角色困境与公共性的建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3
[4]袁滢滢,教育视野下的乡村社会:以山东乡村小学的创办为中心[J].聊城大学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