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及诊治

2015-10-21赵蕾

中国动物保健 2015年4期
关键词:寄生虫病皮下小牛

赵蕾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牛肉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牛养殖场的规模也随之扩大。寄生虫病是牛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之一,该病属于慢性疾患,不仅会对牛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还会导致牛肉品质下降,甚至引发大批死亡,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有鉴于此,本文介绍了牛常见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发病症状及诊治方法,以供参考。

1 牛焦虫病

1.1 流行特点

牛焦虫病多由双芽焦虫、泰勒焦虫和巴贝斯焦虫等引起,病原体为血孢子虫,常寄生于红细胞内。该病呈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多发于蜱类活跃地区,夏秋季节多见。其中双芽焦虫引发的牛焦虫病以1岁龄小牛的发病率最高,患牛的症状较轻微,死亡率较低,而成年牛的症状较重,死亡率也相对较高;而由巴贝斯焦虫所致病的3月龄~1岁的小牛症状较重,死亡率高,而成年牛症状较轻,死亡率相对较低。

1.2 临床症状

牛焦虫病病程较短,病情发展快,患牛多有精神沉郁、心跳加快、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和反刍停止等临床症状,部分患牛尿中带血。

1.3 诊断及防治

可根据蜱类特征、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疾病流行特点进行初步诊断,确诊时应采取耳尖血涂片,并经姬氏染色镜检,于红细胞内找寻特征性虫体。

目前,牛焦虫病仍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而三氮脒和灭焦敏为治疗该病的常用药物。其中三氮脒又称为血虫净,是治疗本病的高效药物,可使用注射用水配制出5%溶液,然后按3.5~3.7 mg/(kg·bw)分点皮下注射,個别病例可出现肌肉震颤或起卧不安等副反应,无需特殊处理便可自行消失。灭焦敏对多种焦虫病有效,采用其治疗牛泰勒焦虫病更可获得90%以上的治愈率。临床应用时可按0.05~0.10 mL/(kg·bw)行肌肉注射,如剂量较大可作分点注射,1次/d,共治疗3~5次。

2 圆线虫病

2.1 流行病学

牛消化道内可寄生较多圆线虫,以混合感染多见,其中捻转血矛线虫的致病能力最强,危害较大。捻转胃虫虫卵排出牛体外后,可发育为感染性幼虫,其抵抗力较强,可藏身于牛粪和土壤中,在温湿度和光照适宜时可爬至牧草上,进而被牛所采食。

2.2 临床症状

捻转胃虫寄生后可吸取宿主大量血液,进而导致患牛贫血、肝脏坏死和机体衰弱,出现结膜苍白、牛体瘦弱、腹下水肿、倒地不起、便秘和腹泻交替等临床症状,并可持续较长时间。

2.3 防治

在预防方面,应为牛群定期驱虫,每年春、秋季各驱虫1次。及时处理粪便,使用生物热杀灭虫卵和幼虫,保持饮水卫生,不宜在洼地放牧或在雨后、清晨、傍晚放牧,以降低感染率;不可饮用低洼地的积水和死水;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合理补充精料,增强其机体抵抗力。在治疗方面,可按8 mg/(kg·bw)口服盐酸左旋咪唑,酚噻嗪0.2~0.4 g/(kg·bw),用稀面糊配制成悬乳液(1%~10%)给患牛灌服,每头限量60 g,按0.2 g/(kg·bw)投服驱蛔灵。

3 牛皮蝇蛆病

3.1 流行特点

牛皮蝇蛆病多由牛皮蝇与纹皮蝇的幼虫寄生于牛背部皮下组织内所引发,其中纹皮蝇出现的季节较早,牛只多于夏季感染。成蝇交配后雄蝇死亡,而雌蝇可在牛体皮薄处产卵,随后死亡。蝇卵可于4~7 d内孵出幼虫,之后经由毛根部钻入皮肤内,经长时间移行和发育后幼虫可达牛背部皮下。至次年早春季节,可由Ⅰ类幼虫发育成Ⅲ类幼虫,停留2~3个月后发育成熟,至皮肤内钻出变成蛹,再经2个月左右孵出成虫。

3.2 诊断与防治

雌蝇产卵时,牛只会有不安、喷鼻或狂奔等表现,幼虫移行时,牛只可有瘙痒和疼痛不安等表现。幼虫达牛背部皮下时可在牛此处皮肤上触摸到长圆形硬节,之后出现肿瘤样隆起,此处皮肤可见小孔,其周围有少量干涸的脓痂堆积,可经穿孔处挤出幼虫。

治疗时,可使用2%敌百虫水溶液300 mL均匀涂抹牛背部,每次3 min左右,可在24 h内杀灭大部分幼虫。平时应密切观察牛背部,发现其皮下有疣肿时可用针将幼虫刺死随后挤出,并在患处涂抹碘酊;可皮下注射50%乐果酒精溶液,其中小牛与中等牛注射2~3 mL,成年注射5 mL,同时按100 mg/(kg·bw)内服皮蝇磷。(编辑:赵晓松)

猜你喜欢

寄生虫病皮下小牛
做头小牛
小牛背鹭在哪里
牛羊寄生虫病的防控策略探析
井底之牛与井底之蛙
高原牧区牛羊寄生虫病的防控策略探析
羊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复方樟柳碱两种注射方法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比较
腹部切口皮下持续负压引流治疗脂肪液化的临床效果观察
经皮下连续环形缝扎术在下肢浅静脉曲张中的临床应用
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