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课堂教学评价观念 促进学困生全面发展

2015-10-21刘莉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5年2期
关键词:个体群体学困生

刘莉

“课堂教学评价是依据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对课堂教学活动状态和价值所进行的判断”。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都聚焦于教师和教师的“教”,新课改后学生和学生的“学”逐步成为课堂评价的新阵地。学困生的全面发展对于课堂评价而言是一大难题,那么如何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呢?

一、树立全纳教育理念,关注作为个体和群体的学生

全纳教育是“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即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关注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最初运用于特殊教育领域,现在越来越被普通教育所接受。

1. 关注作为个体的学生。学生作为具有独特生命体验和价值尊严的个体,差异性很大,“教师在评价中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要使评价能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课堂评价中要更多关注学困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堂不是学优生的“地盘”,应该由每一位学生做主。学困生的学习活动存在滞后性和被动性,要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作为新课改提倡的学生自评方式就很好地让学困生主动认识自身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和方式。

2. 关注作为群体的学生。课堂评价关注作为个体的学生不是给个别学生放松要求,而是在群体中通过合作交流让每个成员获得进步。全纳教育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关注群体,关注群体间的交流与理解,依靠群体的力量解决个体的问题”。依靠群体间的协作帮助学困生是让他们主动融入集体大家庭,主动参与学习,树立“我是集体的一份子”观念,否则只会让他们游离集体之外,造成得过且过、自甘落后的恶性循环。

二、树立发展性评价理念,关注成长中的学生

1. 发展性评价强调学生发展,弱化甄别与选拔功能。学困生面对的问题可能是学业不良和其他心理问题,评价者应多关注学困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2. 发展性课堂评价更重视过程。学生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困生在纸笔考试中处于弱势,形成性评价无疑是全面评价学困生的福音。

3. 发展性课堂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学困生在心理和行为上有一些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客观评价学困生。新课改提倡自评、互评、个案分析以及成长档案袋等评价方式,目的是较好地适应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4. 发展性课堂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对于学困生而言,“自评”促进了他们与同学、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教师在学生自评中要做好引导,切忌盲目自大或消极定位。

5. 发展性课堂评价倡导多元评价主体共同参与。一方面改变了教师“一言堂”和分数定优劣的评价弊端,另一方面给学困生更多展示自我、获得认可的机会。

三、合理运用课堂即时评价,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状态

课堂即时评价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肢体或语言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即兴点评。新课改强调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方式,课堂即时评价是师生互动的表现。

1. 正面表扬,用赏识教育激发学习热情。赏识教育指“就教育者而言,是一种爱的教育,是教育者用赏识的方法把爱具体化;就儿童而言,是一种“我能行”的教育,是儿童在赏识中增强自信并得到主动发展。”正面表扬是赏识教育最直接的方式,更适合学困生的成长与发展。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捣乱分子”,这是他们引起他人注意的方式,若一味批评,可能会错失一次绝佳的教育机会。

2. 适当指出错误,让学生越挫越勇。赏识教育不是一味表扬,而是适时适当地赏识。适当的挫败感能加强学生对知识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悟。学困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多少已带有挫折感,如何让学困生越挫越勇,有赖于教師的教育经验和机智。很多教育者也提出要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能让优等生感悟成功得来不易,增加耐挫力;另一方面让学困生感同身受,找到克服挫折的勇气信心。

质性评价是“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中的意义,达成理解。”对于学困生而言这种评价方式更加公平,更能体现除成绩以外的许多优秀品质。要获得全面有效的质性评价,必须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细节,新课标提倡的档案袋评价就很好地反映了课堂细节对学生的评价作用。这种评价能够将学生的课堂表现细节纳入评价体系,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度将被重视,因而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更有保障。

猜你喜欢

个体群体学困生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调查
中间群体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