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驾驭课堂,三个环节保你游刃有余

2015-10-21翟兆燕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5年2期
关键词:小组长所学环节

翟兆燕

在教坛耕耘已久,感觉上一节得心应手的课,既能让老师教得轻松,还能保证让学生学有所得,有充实的收获,这当是不少老师向往和努力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我们都知道,“文”无定法,写出好的文章,其实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而教出一堂满意的课来,同样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式。每个人只要立足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持之以恒地探究与摸索,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最精彩的教学模式。在教育园地耕耘至今,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窍门。这里我不揣冒昧提出来,和大家做一分享。

一、充分预习

我有一个习惯,总爱把自己的教学班级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小组人数以不超过十人为佳。里面的学生组成可涵盖优良中差三个层次,目的就是通过小组互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取长补短,互相激发和提携,以便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局面,提高小组学习效率。

每讲一堂新课之前,我都提前告知学生们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学习目标,提早让他们围绕重点、难点与学习目标,针对性地充分展开预习。为确保预习质量和效果,我让小组长列出自己小组学习的内容,做到预习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不敷衍,不流于形式,让每一次预习都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在我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从初次接触,到从容自如地适应和运用预习的手段,一般在半个学期左右就能轻松掌握了。预习的环节,实际上就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一次充分咀嚼和品味的过程,只有最大限度地吃透了所学内容,才能真正把握所学内容的主旨,深刻领悟其内核,做到高屋建瓴,有的放矢。

预习的工作主要在课外,小组长一定要配合老师督促大家人人参与,为保证小组的预习质量群策群力,努力奉献。

二、认真讨论

课堂讨论环节,实际上起着一个展示平台的作用。它把各个小组的预习成果一一拿到这里逐一精彩呈现,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给予学生恰如其分的点评。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细化出一些具体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们带着老师的这些问题,结合自己小组的预习进行充分地思考、讨论。这个时候,老师要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启发,引导学生们大胆思考,积极回答,对于有些富含新意的创新式思索,老师要给予热情的赞扬和积极的肯定。这个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一定要本着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原则来进行,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发掘和阐述,不求答案的完美吻合,只要有一己之见,能自圆其说就行。

课堂讨论的环节,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不同认识和见解激烈碰撞的阶段,这时老师的问题越具体,弹性空间越足越好。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通过轻松气氛中的耳濡目染,扬己之长,克己之短,查漏补缺,尽享充分展示自我后自信心满足的陶醉感和成就感。

这个环节终了时,老师可再向学习小组提出高要求,让小组长带领所有的队员对整个讨论过程做一总结,并形成书面文字上交,老师在对小组的书面总结一一把脉后,就能对小组的学习成果有一个具体可感的认识。

三、深入总结

深入总结,主要就是老师结合前边学生学习讨论的情况,作一全面梳理。通过总结,老师可以准确地把握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和理解的程度,学生对所学知识体现出来的深浅厚薄,也让后边老师围绕教学目标所做的进一步总结更具有了针对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目标,以及相应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对学生讨论中表现出来的薄弱环节的把握,分别难易轻重,逐一阐发分析,此举能有效地避免泛泛而講,主次不明,轻重不分的流弊。

充分预习,是学生角度上对知识的理解和咀嚼,认真讨论,是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碰撞升华,深入总结,则是学习内容的通盘梳理和深化。三者前后相依,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是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

这一教学方法的熟练运用让我明白了,成功的课堂教学,一定要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彻底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法。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不仅愿意学,乐意学,还能保证较高的学习质量,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当然,无论学生自主学习被摆到一个多么重要的位置上,老师的主体作用也是不容忽略的,老师的作用永远是一个中心,学生学习的热情无论有多高,也都紧紧围绕老师这个中心。如果没有老师在学习方向上的引领,在学习内容上的指引,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质量都将大打折扣。

教学方法,谈起来简单,但真正操作起来,其实还有很多细节要做,这里就不一一道来了。

上面所谈的三点,仅是自己教学经验的一个概略而已,相信每位老师都有最适合自己的一套教学方式。教无定法,没有最好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猜你喜欢

小组长所学环节
分餐小组长
非所学
非所学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小组长的烦恼
小组长的烦恼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还是不错的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