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审美教育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015-10-21包幼妮
包幼妮
我国一位领导人曾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对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
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言,我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更为重要。那么,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创新精神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也就是说,这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韧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从审美教育入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的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学生,去培养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的热情、磨砺其的创新意志。
2.这也是由审美教育和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若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等,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这些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会充分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现实作用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新大陆”的发现;从瓦特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马克思说:“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发挥作用的乐趣。美感是一种力量,它推动人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的。李时珍为医学事业而尝遍百草;邓稼先为“两弹”奋斗到最后一息;诺贝尔因实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历史教学中,这些美的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滩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创造必然会遇到挫折和阻挠,这就需要创新者具有坚强信念和顽强意志。历史教材中,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从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到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雖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终成《史记》的史马迁;……这些鲜明的、具体的美的形象,对于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有极大益处。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寻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途径,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