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致中毒性大疱型表皮松解症一例病历报告
2015-10-21赵世伦
赵世伦
【关键词】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中毒性大疱型表皮松解症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2岁,主因咳嗽、痰多5天,活动困难1天,来院就诊。查体;BP:l28/80mmHg,T:39℃,P:96次/min,R:28次/min,发热面容,咽红,扁桃体不大,左肺可闻湿罗音及管状呼吸音,右肺(一),心律齐、无杂音,肝、脾肋下未触及,腹无压痛,双下肢不肿,实验室检查:血RT:WBC 1.8X109/L,N78%,L22%,胸片可见左侧大片致密阴影并胸腔积液。腹部B超:肝、胆、胰、脾均(-)。诊断:(1)左侧肺炎。(2)左侧胸腔积液。入院治疗,给予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山东瑞阳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7083111)1.25g,加入0.9%NS250ml,ivgtt,Bid,抗感染治疗,3d后病人背部出现皮疹,呈弥漫性紫红色斑,而后扩大到颈部、颈后、面部,由上肢向下肢扩散,并见较密集的针尖样脓疮,并很快发展成广泛分布的全身性表皮松解,象烫伤样,请皮肤科会诊,诊断:中毒性大疱型表皮松解症。怀疑是注射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所致,立即停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改用阿奇霉索0.75g250ml,ivgtt,qd,其它药物不变,加用氯苯那敏4mg im,氯雷他定10mg,强地松lOmgtid,po,皮肤外用炉甘石洗剂,3d后皮疹消退,症状缓解,未再出现上述症状,10天后全愈出院。
讨论:本病例在停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后其症状缓解并好转,改用阿奇霉素,上述症状也未再出现,证明中毒性大疱型表皮松解症发病机制是由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引起的I型过敏变态反应。
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是一种注射用抗生素的复方制剂,内含半合成抗生素美洛西林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钠(4:1),由于配方中的舒巴坦钠的存在,增强并扩展了美洛西林钠的抗菌谱,使之许多原先对美洛西林钠以及其β-内酰胺抗生素耐药的产β-内酰胺酶细菌有效,因此,该制剂具有广谱抗生素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双重特征,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不良反应也在不断增加。根据CBM,CMCC系统检索和CJFD检索,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与其它青霉素类相似,主要有胃肠反应(恶心、呕吐、腹泻),过敏反应(休克、皮疹、瘙痒、荨麻疹)等,在高剂量静注因脑脊液药物浓度过高可出现焦虑,肌肉痉挛及惊厥,血液浓度过高可发生急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偶见血清转胺酶升高和血小板功能异常,长期或重复使用可干扰其它凝血机制而引起紫癜等。但引起中毒性大皰型表皮松解症未见报道,在此提醒广大医护人员在使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时应注意。
综上所述,建议在使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延期疗程时,应不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和血象,以免引起药源性疾病。抗生素会改变引起腹泻的普通菌丛(1-2),可使梭状芽孢杆菌大量生长,梭状芽孢杆菌产生的毒素可能是引起腹泻的主要原因,在许多抗生素的使用中,引起伪膜性小肠结肠炎都有报道,所以在使用本品后发生的腹泻应慎重处理,以免误诊。长期或重复使用本品可导致耐药细菌或酵母样真菌的重度感染,对任何原因引起的严重电解质紊乱的病人,使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时应注意药中钠的含量(双钠盐),对过敏性体质患者(例如支气管哮喘、枯草热或荨麻疹)由于增大了过敏反应出现的机会,使用时应谨慎。
参考文献:
[1]芮耀诚,实用药物手册,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1版629-632。
[2]徐淑云,卞如濂,临床药理学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422—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