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土建行业认证培训模式
2015-10-21乔何英
乔何英
摘要:随着新一轮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高潮,我国公路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在建设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工程管理、质量保证等常见的问题屡见不鲜。通过调研发现,由于大量的工程开工建设,导致临时招聘的工程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低下及高等学校的教育途径有关。
关键词:交通土建;行业认证;培训模式
前 言
交通土建行业认证培训与考试是以职业工作准入为导向,以职业资格培训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以职业资格认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标准考核教学效果,通过原理讲授、技能训练、认证考试等途径构筑从业者的职业平台,推进交通土建行业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有效衔接,探索建立健全交通土建行业认证培训运行模式。我国自1993 年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来,已初步建立起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法律法规和工作体系。国内外实践证明,职业资格制度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从业人员全面发展和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途径。对缓解交通运输行业具备精湛专业技能、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一线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具有现实意义。
一、交通土建行业职业资格认证的现状与不足
改革开放特别是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以高考为核心,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高等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受到社会各界广泛批评,甚至被指称为“新型科举制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感叹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一尴尬局面已成一社会难题,成为了传统理论教育模式与实践脱节的最好佐证。着眼于实践和技能提高的职业资格认证是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的补充和完善,是人力资源的核心,是大学生获得就业保障的重要支柱,是连接教育和生产的纽带,是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手段。近年来,部分高校和企业针对社会与行业需求,开展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如:“测量工”、“试验工”、“施工员”、“预算员”等。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和在职人员受到了企業的青睐,也为我国交通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他们所持的证书绝大部分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建设部颁发的,交通运输部所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仅仅局限于部分特种“工”的工种以及部分“师”的执业资格方面。目前,在交通行业内部,类似“施工员”、“试验员”等交通土建行业现场管理人员的职业资格,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现行已有的资格证书中,各行业、各地区对持证要求不同,以致于出现了跨地区工作时,需要换证,甚至重考同一证书的现象,而交通土建行业本来就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因此影响到人才的自由流动。
2.交通土建建设项目中,工程人员所持职业资格证书多以劳动部、建设部等部门颁发证件为主。工程人员所持资格证书与所从事的行业工作有较大区别。
3.在现行资格认证考核中,某些培训机构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再加上标准不统一,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良莠不齐,社会监督不力等原因,导致培训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滥发证件等现象。
4.毕业生初到单位工作都是先跟师傅见习,很多施工技术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由于缺乏接受新知识的渠道,他们很难打破技术更新,以致于很多好的可行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很难得到推广使用。
二、强化交通土建行业职业资格认证的措施
1.统一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提高职业资格证书地位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属于国家证书制度。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国家为解决企业界和职业教育学院的职业资格证书需求矛盾,打破国家曾经统一管理证书的规定,允许各行业行政部门自行发证,如此又导致了不正当竞争和部门垄断,从而割裂正在形成的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降低鉴定和证书的质量,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各行业行政部门自行发证,还导致重复鉴定、重复考核、重复收费,加重了劳动者个人的负担,大量浪费国家人力和物力资源。因此,当前需要建立国家统一的职业资认证制体系,消除我国不同类型的职业资格证书相互重叠重复现象,增加证书的通用性和透明度,以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同,促进更多的优秀人才接受职业教育。
2.重视职业标准体系开发,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有一些职业(或工种)的考核标准出现滞后现象,表现为鉴定内容陈旧,与实际职业(或工种)岗位的要求不适应。还有不少工种考核的内容过于狭窄,只针对某一个岗位,而针对一个岗位群的内容偏少。因此,职业资格考核的标准应相应改变和提高,职业标准的研究和开发应加强。在制定职业标准时贯彻新职业教育的理念,要求劳动者具有宽厚的职业知识和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培训的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经委、外贸等政府部门的撤销,行业协会将会上升为主体,国家应大力扶持行业协会,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对制定职业标准、严格就业准入、普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宣传等作用。
3.注重职业资格证书内涵,增强证书的权威性 职业资格证书自身内涵应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才能有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3.1 实用性。职业教育应关注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变化,严格制定与岗位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使证书与岗位挂钩,实现“零转岗”。
3.2 社会性。职业资格证书应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度,增强证书对社会、企业、学生的吸引力。
3.3 复合性。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过程中,职业教育应强调其广度和宽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适应性,使学生具有自我调节、自我上升、自我学习的螺旋式上升的能力,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4 互换性。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与学历证书的互换,使职业资格证书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这种互换不仅增加了高职职业资格证书的适应性,也降低了资格证书的推广成本。
3.5 开放性。职业教育的资格证书可以对社会人群开放,学校为社会各类人群提供培训考证的机会和平台,实现“多赢”,提高职业教育资格证书的社会地位。
3.6 国际性。不仅按照我国的国情和惯例来制定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更要根据国际化需求,制定适应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的标准与要求,成为国际性的职业资格认证。
4.改革职业教育模式,提供良好的认证平台。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快速期,原有职业内容通常会发生新的变化,同时许多新规范、新材料、新工艺还将继续涌现,许多劳动者目前面临职业和岗位结构性调整,有些劳动者需要转换到新的职业和岗位上。这种结构性职业调整,需要职业教育社会化来解决。职业院校要满足这种需要,自身应进行教育内涵深层次改革,使教育能够紧密地与就业结合,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陶秋燕.高等技术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和课程一以澳大利亚为个案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程建平.让技能比文凭更“吃香”[J].中国建材,2006,(10).